(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台積電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打造的晶片廠,10月開始設備安裝,預計明年就能投入生產,進度遠超命運乖舛的美國亞利桑那廠。
日經亞洲報導,裝機是興建半導體廠的關鍵進度,涉及高專業技能與數百家供應商的協力配合。一旦機台到位,就能進一步測試、量產。裝機工程本月就會開始,預計明年首季完成,生產期程也可能較原訂的明年底提前。
造價80億美元的熊本廠,2021年10月公布計畫,2022年動工,2024年料能投產。相較之下,超先進製程4奈米亞利桑那廠波折不斷,2020年中宣布,2021年動工,本應於2024年投產,卻已確定至少推遲至2025年。
台積電在台中有著28奈米製程的最大設施,已在當地訓練了逾300名日籍員工,而熊本廠主要產能便是28與22奈米製程晶片,如影像感測器、驅動器積體電路、微控制器等,可用於智慧手機與汽車等產品。
除了在當地聘雇人力,今夏起,台積電也送了數百名經驗老到的「種子」員工赴日廠協助裝機,而供應商數百名工程師亦於10月起陸續啟程前往新廠。
日本廠全力推進,美國廠欲振乏力。除了企業文化問題,此前專家即點出,日本具有供應鏈資源優勢,政府補助也大方,台積電如魚得水。日經也呼應此一說法,提到日本晶片產業的基礎建設優於美國,官方支援也不拖泥帶水。
日本政府已撥了4,760億日圓(新台幣1,034億元)的預算給台積電。美國晶片法(CHIPS Act)8月才由拜登簽署成法,資金如何分配還未敲定。此外,該法禁止獲補助之業者十年內在「問題國家」(countries of concern)擴大晶片生產,這點可能令業者卻步。
從法規面看,美國市場調研公司「國際數據資訊」(IDC)的莫拉萊斯(Mario Morales)指出,日本為了迎接貴客,消除了繁文縟節,讓台積電能將自身供應鏈快速引進日本。相較之下,美國行政法規繁冗,台積電想將逾百間供應商帶到亞利桑那州,並不是那麼容易。他補充道,日本有著蓬勃的產業生態系,從原料、氣體、基板到晶圓,而能取得這些資源,對半導體之發展至關重要。
又,台積電在日本有許多能相助一臂之力的建廠夥伴,如鹿島建設(Kajima)及大氣社(Taikisha)。在美國,台積電卻只能仰仗自家的供應商,但這些廠商缺少海外營運經驗,且台積電在美國也沒有像索尼(Sony)這樣懂晶片製造的夥伴。
然而,無論是日本、美國或家鄉台灣,台積電都面臨了嚴重的缺工問題。整個晶片產業對工程師、物理學家、電腦專家等高專業技術人才,可說是求才若渴。新加坡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研究員卡布里(Alex Capri)指出,日本有著十年的晶片科技空窗期,也因此熊本廠能招聘到的人才,往往都已50多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