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抄襲去年以來掀起風波不少,傳統士大夫觀念,視學位為晉身階,應該破除,學位不能證明「學力」,只要個人肯努力,在各行各業都應有成功的機會,公民營企業取材用人,應打破學歷迷思,用人唯才,才能根除「洗學歷」歪風。
外國大企業或政府機關徵才越來越不限學歷,只要有真才實學,就有充分發揮的機會。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沒有大學畢業文憑,員工一半以上沒大學學歷,依然使蘋果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亮點企業。台灣社會不應被學位羈絆,才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說:「現在知識取得多半是免費的,你不必上大學也能學習新知」,大學的本質只是娛樂(for fun),並作為能自理生活的證明,不是為了學習。大學的主要價值,只是讓學生進入職場前,先跟一票同齡的人「生活在一起」。徵才限學位很荒謬,學位根本不等於學力, 馬斯克這麼認爲。
大學、碩士、博士學位,很可能侷限你的思想、眼界,使人看不到世界的全貌,無法透徹理解跨領域整合的全貌。「打開地圖找地理位置,你只能找到A與B的位置,遠不如登上山頂,可以縱觀全局,了解全盤地形、地貌,思考格局絕對不同」,這就是賈伯斯不迷信學位的根本原因,他不想只是看到A與B的位置。
賈伯斯也沒有大學畢業學位,「狂妄、自私、猜忌的獨裁者」是「賈伯斯傳」作者艾蕯克森對他的批評,和另一位跟賈伯斯相知25年的傳記作家施蘭德,所寫的「成為賈伯斯」,推崇他是備受崇敬的企業家,兩人見解南轅北轍。令人不解的是,艾蕯克森竟然是賈伯斯本人,唯一授權的自傳執筆者。這就是賈伯斯,探求事實,不在乎表相的真實性格,創造他不凡的成就。
台灣之光吳寶春,20歲買字典學注音符號,2010年代表台灣獲得世界麵包冠軍,躍升為「麵包企業家」,企業文化是度過危難、逆境突圍的關鍵,「深入認識職人,誠心對待工作,信守承諾,誠懇待人」才是成功之道,絕對不是學位能夠解釋,吳寶春這麼認爲。
吳寶春在台灣因為只有國中學歷,遭到中山大學、政治大學EMBA拒於門外,教育部被輿論批評後,為此特別修改「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放寬報考條件,被戲稱為「吳寶春條款」,不過他後來還是決定到新加坡國立大學,完成工管碩士學位,強化企管能力,在疫情期間,事業遭到衝擊,他毅然讓位請賢,渡過危機,也顯示他不凡的胸襟氣度。
不止企業成功無關學位,沒有學位依然能夠在政界創造不凡的基業。美國歷史有7位低學位總統,分別是第7任的安德魯傑克遜、第8任馬丁范布倫、第12任札卡里泰勒、第13任米勒德菲爾莫爾、第16任亞伯拉罕林肯、第17任安德魯詹森、第33任杜魯門。他們甚至只有小學畢業。
民初王雲五只有私塾學習經歷,家貧輟學,到五金行打工,夜間到圖書館自學,竟然創立「四角號碼檢字法」,並編著「王雲五綜合辭典」,完全沒有學位,自學的學力與學歷,卻仍然得到後世的尊敬。在政界他亦得到國父孫中山的器重,擔任參政員要職,曾代表國家出訪英國,成就非凡。
近代文學巨匠巴金,南京東南大學附中畢業,沒有大學學位,創立「青年世界」,成為現代文學標竿。魯迅中專學位,仙台醫專輟學,卻成為近代散文、小說、現代詩、雜文、名著翻譯,都有相當傑出的表現,成為後代創作的學習對象。學位對這些文學前輩,沒有任何意義。
能夠憑自己努力,取得高學位,當然值得肯定,可喜可賀,但是沒有學位,願意認真努力,一步一腳印,踏實努力奮鬥,依然可以開創一片天。台灣近代名人王永慶、高清愿、謝深山、陳菊、游錫堃、施明德、蔡萬霖、蔡萬才⋯,並沒有顯赫學位,都能創造不凡的事業,令人欽佩。
迷信學位,並期待因此替自己的未來事業發展帶來助益,才會在學位取得過程上,因為未依正規方式,惹來那麼多風波,看看國內外那麼多在各行各業表現傑出的人士,諸多成功的案例,證明沒有顯赫學位,甚至還渺視學位,只要自己認真努力,依然可以有非凡的成就。
「學位、學歷、學力」,在人生學習的過程,各有不同的意義,有「學力」,經過不同的「學歷」,得到自我肯定的價值,又何在乎「學位」?台灣公民營企業在取才用人的思考上,確實應該考慮放棄學位的限制,才能真正發掘優秀人才,破除士大夫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