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張雅鈞 綜合報導)歐盟晶片法案21日正式生效,該法案旨在強化歐盟半導體製造量能,在2030年前將歐盟區生產的晶片全球市占率翻倍至2成,為此歐盟執委會及成員國將撥出共111億5000萬歐元經費,並提出多項補貼許可條件,台積電、意法半導體、英特爾等業者將受益於該法案。
綜合EENews與中央社報導,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今天發布新聞稿,說明「歐盟晶片法」(European Chips Act)正式生效後,由歐盟27個成員國代表與執委會官員組成的「歐洲半導體委員會」(European Semiconductor Board)也將正式啟動,做為晶片法決策整合溝通的關鍵平台,包括與境外國家的半導體合作交流。
負責歐盟內部市場和產業政策的執行委員布勒東(Thierry Breton)表示:「伴隨著可觀的公共資金和有力的規範架構,投資已經在發生,我們正在成為未來市場的強大集團,有能力為自己和全世界提供成熟及先進半導體。半導體是塑造我們的未來、工業、國防基礎的重要技術基石。」
「歐盟晶片法」三大支柱如何對半導體廠大開綠燈
「歐盟晶片法」由三大支柱組成,其一,歐洲晶片計畫,透過促進知識從實驗室到工廠的轉移,縮小研究和創新與產業間的差距,並促進歐洲企業將創新技術產業化,加強歐洲在技術上的領導地位。「歐洲晶片倡議」(the Chips for Europe Initiative)將主要透過晶片聯合承諾(the Chips. Joint Undertaking)實現。
該倡議將在2030年前撥出共111億5000萬歐元(約新台幣3820億元)資金,其中33億歐元來自歐盟,其餘出自成員國。具體言之,該項投資將用於:建立先進生產線試行生產線,以加快創新及技術開發;開發雲端導向設計平台;開發量子晶片;其中20億歐元用於建立晶片基金( Chips Fund),以促進債務融資及股權融資。
其二,鼓勵公共及私人投資晶片製造商及其供應商的的生產設備。透過吸引投資跟提高半導體製造的生產力來確保供應安全。
該法案為投資首創(first-of-a-kind)設備、開放式歐盟代工廠制定框架,有助於保障供應安全並建立符合歐盟利益的韌性生態系統。歐盟執委會在提出晶片法時已表明,根據歐洲聯盟諸條約,可向投資首創提供國家援助。
其三,「歐盟晶片法」在成員國與歐盟執委會間建立了協調機制,以加強成員國間合作、監測半導體的供應,預估需求與短缺,並在必要時啟動危機階段。第一步已在2023年4月18日建立半導體警報系統,該系統允許任何利益相關者報告半導體供應鏈中斷情形。
歐盟向來以自由經濟捍衛者自居,對於國家補貼產業發展設下許多限制,但為建立最先進技術所必需,還要達成2030年前歐盟區生產的全球晶片市占率翻倍至20%的目標,晶片法釋出公共資金和加速審查等誘因,來吸引台積電、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前往投資。
台積電將於德國設立車用晶片廠,德國預計將補助至少50億歐元,意法將獲法國補助29億歐元投資設立12吋晶圓廠主流製程。
執委會在新聞稿中解釋,有鑑於半導體產業進入門檻高、資金密集度也高,私人投資需要公共資金支持,歐盟法規允許執委會衡量國家補貼是否「利大於弊」而可放行。至於衡量的條件,包括是否沒有補貼就不會在歐盟投資、是否其他政策工具仍不足以吸引投資,以及補貼金額節制在最低必需額度等。
此外,能夠強化歐洲半導體供應鏈、對引進人才有貢獻、有助於歐洲中小企業和消費者、能刺激歐洲創新等,也都是歐盟審查各成員國半導體補貼案件時的重要考量。
負責價值與透明度的EC委員Věra Jourová表示,「全球晶片業爭奪領導地位已是不爭的事實,歐洲必須積極參與其中。在歐盟,我們擁有優秀的人才與研究成果,但在將這些優勢與技術的生產與推廣聯繫起來的層面,仍有所欠缺。『歐洲晶片法』將支持投資與研究設備,從而使歐洲成為創新強國,並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