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多國都積極爭取半導體霸主台積電赴海外設廠,但率先爭取到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卻因文化與勞力多重問題難以推展。路透社披露,受益於相似文化與豐沛供應鏈資源,台積電對日本熊本廠進度相當滿意,不排除擘建第二處晶圓廠。
路透社引述台積電內部人士指出,美國亞利桑那州廠遭遇重重阻礙,勞動力不足,難以招聘有經驗的員工,從台灣派員過去,又遭遇工會反彈,生產進度不斷推遲,已被迫延後一年至2025年,對此感到相當挫敗。
相較之下,斥資86億美元在日本九州熊本縣打造的廠房,顯得順風順水多了,預計2024年就能投產。事涉敏感,不具名的消息人士透露,台積電對日本廠前景樂觀,有意再蓋一座,加大生產力道,不排除也會製造製程更先進的晶片。
這對日本而言不啻是個好消息。台積電的加持,將為日本晶片製造業注入強心針,有機會重拾往日榮光。在區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此番投資也有助其發展汽車與電子業。
還是日本好
美國、日本、德國都以數十億美元的補助,捧著大把銀子邀台積電設廠,晶片生產在地化有助降低供應鏈過度集中的風險。內部人士指,台積電還是最鍾愛日本,原因不外乎企業文化相似、政府溝通無礙、補助大方。
亞洲調研機構以賽亞(Isaiah Research)分析師Lucy Chen指出,除了工作文化類似,日本更有著地理位置相近及豐沛產業資源的優勢,如龐大的晶片設備與原料供應網絡。
晶片機台必須在無塵環境中24小時運作,願意長工時賣命、對工作有責任心的日本勞工,想當然耳更容易適應。一名晶片業高層曾說,重啟機器、重新調整太花錢,台積電不會容許。
成本得好好掂量
不過,整體環境不佳,加上營運成本增加,恐會影響台積電的日本投資計畫。台積電支出已從2018年的100億美元膨脹至2022年的360億美元。原本推估在美設廠成本約會高出20%,這算盤也打錯了。根據一名曾聽取台積電高層報告的投資人,在美國該一間晶圓廠,要比在台灣多付出50%的成本。
此外,台積電8月宣布將與德國廠商合力投資110美元的晶圓廠,但德國的工作文化更令人「不敢恭維」。內部人士指,台積電對於德國的長假期與強大工會是否會傷及產能,不是沒有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