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生活組 綜合報導)節能減碳已成為國際趨勢,農業部林業試驗所今(11)日表示,「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修法通過,碳費預計明(2024)年上路開徵,森林碳匯所帶來的減量成效因此受到各界的重視,過去植樹造林與森林經營實質碳量,透過地面光達掃描,森林碳匯一拍即得。
林試所指出,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熱議,我國為了在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轉型,2024年起國內碳排及用電大戶都將面臨不斐的碳費開徵,透過「以價制量」的政策工具逐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今年6月,環境部再推出「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草案,未來應可有限度地抵減碳費,使得各家企業紛紛將目光瞄向兼具減量及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績效的森林碳匯。
但樹木不是電費單,不會明碼標價地寫上它有多少碳,又由於生物的變異性,樹木碳匯的計算往往複雜且困難。所幸樹木的木材裡約有一半是碳,因此,要想知道樹木吸存了多少碳,可從材積量來換算。由於樹木高大,形狀也不是規則體,很難在直立的情況下算出體積或質量。過去林學家們藉由伐倒後秤重,或將樹木分解成圓柱、圓台和圓椎等幾何體,分別計算體積後加總而得,再進而發展出形數、立木材積式或異速生長式等方式,以便現場從業人員進行計算。
林試所表示,近年來科技發展迅速,光達技術在諸如測繪學、考古學、地理學、林業、遙感探測及大氣物理等許多領域都有較成熟的應用,透過光達設備可以對物體進行3D掃描,取得物體幾何表面的點雲(point cloud)資料,進而偵測並分析物體的形狀及尺寸。因此,透過高精度及高解析度的光達掃描系統,就可以在軟體上重建樹木的外觀模型。
有別於破壞性伐倒樹木的方式,這種透過光達掃描及點雲軟體重建樹體模型的方法,不僅不需要破壞樹木,同時可以達到公分等級以下的高精度要求,所得到的數據可以提供自願減量專案作為減量額度的計算,也可以成為全國森林碳匯估算所使用之參考資料。
除此之外,光達技術在樹木掃描後還有許多延展應用,如樹木景觀配置,修剪前後期的比對分析,樹木的冠形冠幅監測,以及老樹的影像保存,都可以透過掃描技術加以完成。林業試驗所結合創新應用,未來透過光達的3D掃描技術,將可提供更多數據與研究資料,以作為森林碳匯計量之參考。
△桃園大溪區相思樹修剪前後期的影像比對結果,圖中灰色樹冠部分就是該次修剪的枝條。(照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使用地面光達掃描林業試驗所六龜試驗林臺灣杉人工林的點雲成果。(照片來源:林試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