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政治組 綜合報導)日本8月24日將「福島核處理水」排放入海,引發國際間反彈。民間團體「全國廢核行動平台」昨(6)日在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前抗議,並預告14日將舉辦活動響應全球串連活動,反對核處理水排放入海的訴求。對此,台日協則已向日方溝通,若發現排放過程與原計畫不同,或檢測出核輻射超標,就會要求日本立刻停止排放。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日本政府自從2021年4月宣布排放入海計畫以來,福島核電廠核廢水的安全及其影響,一直飽受全球科學界與民間團體的強烈質疑。日本不應將核災代價轉嫁給全球環境承受,核災事故後受污染的水稀釋後排入海洋只是降低核災成本、便宜行事的做法,將核污染的後遺症轉移到太平洋,更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日本政府多次以「處理水」一詞來取代「核廢水」,並試圖跟一般核電廠的排水比較,宣稱經過過濾與稀釋後,比一般核電廠的排放水更安全,事實上,核廢水具有高污染性,即使經過過濾,仍不該排放在自然環境中,僅以水中的「氚」含量比較,掩蓋了水中可能仍有其他放射性核種的事實,這只是日本政府試圖淡化核廢水對海洋所造成影響的說詞。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祕書長楊順美說明,日本使用「多核種處理系統(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ALPS)」設備,宣稱可以過濾掉「氚」和「碳14」以外的62種放射性核種,但實際上並不是百分之百徹底去除,只是將放射性濃度稀釋至符合日本法規為止。根據台灣原能會去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到日本東電的考察報告,目前福島核電廠內儲存的放射性污水,有70%水中的放射性核種活度尚未達到排放標準,需進行二次處理。
我們要求東電必須對所有被處理過的核廢水進行測試,並公開相關訊息,才能確定廢水中仍否存在有害的放射性核種。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指出,東京電力公司(東電)過去在陸地上興建放射性污染水貯存設施,現在為降低成本,將放射性污染稀釋後直接排入大海,造成鄰近國家的擔憂與困擾,是「以鄰為壑」的行為;放射性物質的活度會隨時間衰減,希望日本政府要求東電將福島核電廠的放射性污染水繼續貯存在陸地上,等待危害降低。
環境法律人協會特聘研究員謝蓓宜指出,福島外海正好是台灣北太平洋的重點遠洋漁場,包含秋刀魚、長鰭鮪魚、北太赤魷等漁獲的重要漁場,是排放核廢水之後首當其衝的漁場,若說福島含氚廢水要一年後才會影響台灣的說法,很有可能還是過於樂觀。政府應主動回應民眾對食安的擔憂,此外對漁民應有完整的資訊教育,輔導使用預測系統,並建立因應預測出海的措施、捕撈後檢測的機制,以確保台灣水產品的安全無虞。
台灣民間團體強調,核廢水排放入海的期程不會只有30年,預料可能會延續更久,影響所及不僅是整個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和國家,更會有跨國界和跨世代的影響。因此全球運動網絡預告將會展開新的共同行動,將於9月16日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前以及洛杉磯、首爾、名古屋、雪梨及蘇黎世等城市舉行燭光集會活動,並向聯合國的官員提交反對排放核廢水入海的100萬聯署信,廢核平台也預告將於9月14日在台北舉辦燭光排字活動響應全球串聯。
針對國內多個環保團體的疑慮,台灣日本關係協會今(7)日指出,已從台北、東京代表處雙重管道向日方表達台灣的立場,若在日方排放過程中,發現跟日本原計畫有所不同,或在排放後,經台灣自行檢測發現周邊海水核輻射超標異常,就會向日本反映,要求日本立即停止排放。
台日協表示,台日目前在海洋議題有2個會議,一是台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另一是台灣原能會與日本原能會年度對話機制,台灣有提案建議,以後每年定期會議可把福島核處理水排放議題納入,例如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檢測結果都能納入會議討論。
台日協說,日方基本上持正面態度,但因此議題涉及跨部會協調,目前日方正在跟相關部會協調中,有結果會通知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