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朱明珠 台北採訪報導)乾眼症不只是眼睛乾,若不積極治療或自行使用購買的眼藥水,長期下來導致症狀加劇,恐會出現不可逆的視力傷害!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提醒,國人乾眼症發生率高,平均每三人就有一人自覺或經診斷有乾眼症狀,近視雷射、白內障手術後更可能出現乾眼症此一併發症。
全台近七百萬人深受乾眼症所苦 65歲以上、長期使用藥物、白內障、近視雷射手術等患者為高風險族群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孫啟欽理事長提醒高風險族群,可先透過自我檢查量表(OSDI)初步評估,若判斷為乾眼症,便應積極就診尋求專業諮詢。(圖/學會提供)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孫啟欽理事長說明,生活中離開不了3C產品,乾眼症已是全民眼睛健康警訊,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資料,全台近1/3民眾可能患有乾眼症,且患者人數每年平均新增70萬人。
乾眼症的高風險族包含65歲以上,荷爾蒙改變如更年期女性,長期暴露於空調環境的上班族、工程師、空服員等、長期配戴隱形眼鏡者,或長期使用青光眼、高血壓等藥物,此外,對於剛接受過近視雷射以及白內障手術的患者,乾眼症更是常見的併發症。
孫啟欽提醒,很多人以為乾眼症只是「眼睛乾乾的」,其實患者初期會有經常流淚的問題,若沒及時治療,眼睛開始會經常有異物感、痛、灼熱感、畏光及眼睛紅癢和易疲倦等,長期下來未就醫,嚴重恐會導致角膜破皮穿孔,進而影響到視力。
此外,乾眼症不只是造成眼部不適,對身體機能及心理健康皆有不利的影響,患者因為眼睛乾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甚至出現焦慮、失眠、影響工作效率等情況,最後演變成精神和心理疾病。
因此若自覺有不舒服症狀者或高風險族群可先透過自我檢查量表(OSDI)初步評估,若判斷為乾眼症,便應尋求專業諮詢,避免症狀加劇而造成不可逆的視力受損。
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圖/學會提供)
為何近視、白內障等眼部手術後會引發乾眼症?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徐旭亮理事說明,手術過程如消毒藥水、器械、手術燈光照射等,可能會破壞眼球表面的上皮組織,進而影響眼睛神經傳導,使得淚液分泌減少、淚膜穩定度受影響,或是術後點用預防感染的強效眼藥水,就會出現術後眼睛乾澀的狀況。
徐旭亮建議民眾在進行眼科手術前,應先由醫師詳細評估,若已是中度以上乾眼症,建議先治療至可控制程度後再進行手術。術後也應留意乾眼症的發生或惡化,若有乾澀等症狀更應提高警覺,儘速就醫、尋找專業諮詢。
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徐旭亮理事表示,市面上有多款人工淚液,患者應與醫師討論,選擇符合自身的人工淚液且持續治療。(圖/學會提供)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人工淚液?
人工淚液是乾眼症患者的第一線治療方式,近年也有多款針對不同功效設計的人工淚液,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分享人工淚液選擇的三大關鍵:
- 主成分:建議術後患者可選擇與淚膜貼合度表現較佳,或點用後可維持較長舒適度的品項。
- 賦形劑:常見的成分有玻尿酸,結合主成分的療效,通常可有效延長保濕效果,藉以緩解乾眼症狀。
- 不含防腐劑:由於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長期使用其毒性會累積於眼表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建議選用單支包裝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也有攜帶方便的優點。目前市售單支包裝的人工淚液,多有可回蓋的設計,但需留意的是,單支包裝因不含防腐劑,在拆封24小時內若無使用完畢,則應將該單支拋棄、不再使用,以免影響人工淚液的品質。
若不習慣使用單支包裝,或無法順利使用者等,則可以選擇使用安全、溫和的保存劑的瓶裝包裝,減少角膜細胞傷害。
談及民眾對使用人工淚液的迷思,孫啟欽解釋,許多患者擔心長期點人工淚液會產生依賴性,或造成青光眼,其實並不然,這可能是疾病的嚴重情況已改變,或有其他沒有被治療的面向,此時應回診請醫師評估是否需要藥物調整。
孫啟欽提醒,民眾若於術後發現乾眼問題,應積極治療、遵照醫囑使用適合自己的人工淚液,平時的生活習慣也應避免使用過多3C產品、維持正常生活作息,並維持良好的用眼習慣,例如多休息、注意眨眼次數等。。此外,為了建立正確的乾眼症治療認知,台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預計於今年底前發布乾眼症治療指引,希望降低乾眼症普及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挑選人工淚液三大關鍵:主成分、賦形劑、不含防腐劑。(圖/學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