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李昱德 綜合外電報導)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任內放任雨林開發,導致珍貴的亞馬遜雨林在濫伐、採礦的威脅下面積急速縮減,新任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則扭轉此一政策,邀集亞馬遜合作條約組織 (ACTO)的南美各成員國共同發表聲明,希望遏止雨林受破壞的速度。
事實上,在1978年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蓋亞那、秘魯、蘇利南和委內瑞拉等國就已經簽署了《亞馬遜合作條約》,並於1995年正式成立ACTO,然而,峰會已經連續14年沒有召開,雨林保護合作也陷入停滯。
在魯拉的積極協調下,ACTO共8個成員國於8日在巴西的「亞馬遜河之口」,東北部帕拉州(Pará)首府貝倫(Belem)簽署了一份多達1萬字的聯合聲明,承諾共同推廣永續發展、終結濫伐以及打擊相關犯罪。
半島電視台報導,在《貝倫聲明》(Belem Declaration)中,除了就砍伐森林做出討論外,其他議題還包括了非法採金、原油探勘、道路建設及棕櫚園闢建等也會衝擊雨林保育的經濟活動,雖然沒有確實達成完全根除日程的共識,各國還是同意強化合作,共同打擊跨境犯罪。
魯拉以其堅定的環境保護立場而聞名,他希望在2030年前達成南美國家共同終結伐林的目標,不過要達成並不容易,因為各國都有自己的考量,這導致雖然聲明觸及層面廣泛且看似野心宏大,最後結果仍遭環保團體批評為「充滿良好願景但日程遙遙無期」。
像是哥倫比亞總統裴卓(Gustavo Petro)雖然提出應設定停止原油鑽探的日程,做為南美國家保護雨林措施的對價交換,其他全球各國重新思考全球經濟分配,推行「馬歇爾計畫」類型的策略,免除開發中國家債務負擔。
科學家警告,雨林的嚴重破壞已來到「引爆點」,由於樹木死亡後會釋出「生前」儲存的碳,因為大量樹木遭到砍伐,目前部分亞馬遜雨林的排碳量已超過其吸收量,如果狀況不改善,持續惡化之下將對氣候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2025年貝倫將召開聯合國的氣候對話活動,魯拉的作為被視為是一次大型彩排,然而在國家利益的現實下,儘管雨林毀滅已迫在眉睫,終究還是要等待各方協調完畢,才能達到最佳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