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醫藥組 綜合報導)「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廣告詞聽起來有些誇張,但其實是有醫學科據的。肝臟是全身最大的內臟器官,負責多種生理功能,但由於沒有痛覺神經,往往發現有異狀時都為時已晚。肝臟若長期反覆發炎,除了可能造成肝細胞受損,形成纖維組織,更可能進一步從肝纖維化惡化成肝硬化或肝癌,建議民眾定期檢測肝臟狀況,才能迎接彩色人生。
一名40歲的科技新貴有脂肪肝、慢性B型肝炎的問題,但因為身體無異狀,因此未定期追蹤,某日因公司員工健檢竟發現有中度脂肪肝,由於肝臟長期發炎,導致肝纖維化也跟著上身。
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解釋,肝纖維化是肝炎到肝硬化的過渡期,成因很多,在台灣最常見的主因是B型肝炎或C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但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病,或者是藥物性肝炎,以及罕見的寄生蟲感染造成的肝炎其實也都可能是造成肝纖維化的原因。
楊建華提醒,早期肝纖維化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即使有症狀也是非特異性的,例如乏力、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脹氣、便祕,或是肝臟部位(上腹或右上腹)有疼痛感等,與很多腸胃道疾病的常見症狀相通,因此很難只依症狀來評估是否患有肝纖維化,唯有透過檢測,才能正確診斷。
肝纖維化的檢測方法,可分侵入性與非侵入性兩種:
一、侵入性檢查:肝切片
由於切片為侵入性檢查,不少人擔心出血風險或疼痛,因此接受度不高。
二、非侵入性檢測方法
(一)腹部超音波檢查:可觀察到肝臟的表面及內部的質地,進而判斷出肝臟是否有纖維化、肝硬化的可能,但也因易隨醫師主觀看法而會產生判斷差異性。
(二)肝纖維化指數FIB-4:透過抽血得出肝功能(GOT、GPT)、血小板,以及年齡,以此計算出肝纖維化程度,準確率約7至8成,但計算結果會受到肝臟急性發炎導致的肝功能異常影響。
(三)肝纖維化掃描 (Transient elastography , TE):利用特製的超音波探頭釋放出輕微的衝擊波,來測量肝臟的硬度,但不會有超音波影像,且過於肥胖、腹水、肝腫瘤及肋間隙過小者不易測量,準確率約9成。
(四)肝纖維化及脂肪肝量化分析:使用高頻超音波(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 ARFI)或剪力波(shear wave elastography)加以診斷,兼具肝纖維掃描優點的同時,較能避開腹水、腫瘤、血管影響,且能對應病理分類的F0-F4,藉由它的壓力換算出肝臟纖維化的程度,準確率約9成。
楊建華說明,若檢測出來有肝纖維化的狀況,也不需要過於擔心,只要了解發生原因,便能改善或避免惡化。比如若為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引起,重點要進行飲食控制與減重,並且注意代謝症候群影響;若為酒精性肝炎引起的就需戒酒,重點還是在於及早診斷及治療,才能避免肝纖維化惡化。
從改善日常生活做起 8大護肝方法報你知
- 定期體檢與追蹤:建議每年定期追蹤肝臟狀況,若檢測異常,輕度肝纖維化者建議半年至1年追蹤一次,中、重度纖維化者則建議3個月至6個月追蹤一次。
- 避免不當用藥:針對少數有傷肝疑慮的藥物,使用時應根據醫囑正確用藥,並定期檢測肝臟功能。
- 規律運動:有氧運動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避免脂肪肝上身。
- 控制體重:根據文獻證實,減重可改善肝發炎、肝纖維化。
- 避免長期飲酒:其實最好別喝酒,因為酒精經過肝臟代謝後,會加重肝臟負擔。
- 控制飲食:避免高油脂、高糖、高膽固醇飲食,盡量以清淡、易消化為主,且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
- 避免熬夜、充足睡眠:熬夜會影響晝夜節律,可能會連帶影響肝功能運作與身體免疫力。
- 護肝保健食品:針對非酒精性肝炎者,也許有些保健食品能夠增加肝臟抗氧化、抗發炎能力,如含有朝鮮薊、桃仁、柴胡湯、丹參等成分的保健食品。但建議選擇前最好諮詢醫師、營養師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