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李昱德 綜合報導)20大工業國(G20)的一系列會議於本週舉行,財長會議於7月16日、17日落幕後,為期4天的能源部長會議接著在印度果阿邦(Goa)舉行,就減碳議題進行激辯。然而,由於產油大國反對, 22日發布的總結報告中,仍未就減少化石燃料使用達成共識,推動進程再度受挫。
20大工業國組織所有成員國的碳排放約佔全球75%,因此若能達成減碳方針共識,對全球控制碳排放的進程來說十分重要。然而,在摻雜政治因素及經濟利益的前提下,G20立場分歧幾乎已是必然的結果,因此,最後結果僅能透過主席總結報告形式呈現,而非原本外界期盼的全體會員共同聲明。
作為全球氣候變遷問題的核心,化石燃料獲得了大量的關注,然而,多個「未被具名」的國家希望聚焦在溫室氣體捕捉,而非減少石油生產上,另外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包含中國、俄國、南非、印尼等國也反對在2030年前將可再生能源使用提升至3倍的提案。
除此之外,上次2023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或UNFCCC締約方大會(COP27)所初步提出,促請已開發國家每年撥1,000億美元用於開發中經濟體氣候行動的議案,仍舊在激烈討論之下毫無實質進展。
《路透社》報導指出,總結報告僅「強調」,各國認知到應在「了解各國國情不同」的前提下,朝向「減少非無窮盡的化石燃料使用」的方向努力;而《衛報》則指出,另一些未具名知情人士透露,各國代表在減碳路徑的用字上有爭議。
儘管主辦國印度的電力部長R·K·辛格(RK Singh)認為,所有與會國能源部長皆認為會議十分成功且結果令人滿意,能源轉型「已在發生中」,科學界對各國持續停滯不前的進展仍感到驚訝與失望。
由氣候、能源和自然生態領域專家組成的全球企業網絡「全球戰略傳播委員會」(GSCC),其成員金恩(ED King)即在推特上發文抨擊俄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是整個會議毫無進展的罪魁禍首,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似乎不想要鄰居(阿拉伯聯合國大公國)將舉辦的COP28能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