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李昱德 綜合外電報導)台灣亟欲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在今(16)日正式迎來第一名歐洲成員英國,這也是英國自脫歐以來,預估簽署後能創造最大貿易價值的國際貿易協定,估值達18億英鎊,不過也有反對者質疑這個估值。
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戰略部國務大臣巴德諾赫(Kemi Badenoch)於紐西蘭正式簽訂CPTPP,成為自2018年該協定成立以來,繼澳洲、紐西蘭、加拿大、日本等國後的第12個會員國,也是第一個加入的歐洲國家,這也意味著英國在脫歐後,有機會進一步開拓將這個人口近5億、年GDP高達12兆英鎊的亞太市場。
協定簽署後仍需送至英國國會審查、立法才能正式上路,除此之外,英國當局也預估要在英國正式成為該協定的可投票會員國後,企業才能真正開始從CPTPP獲利,這預計要等到2024年下半年才可以達成。
雖然英國早就與除了緬甸與馬來西亞以外的所有CPTPP成員國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CPTPP將進一步擴大貿易合作,高達99%的英國商品出口到這些國家都可以享受免關稅優惠,一些特別受到關注的商品包括小麥、牛肉、豬肉及奶製品等。
儘管如此,一些懷疑論者認為,雖然政府大張旗鼓的宣傳簽署後可帶來的效益,官方公布的數據卻顯示,直到10年後CPTPP才能讓英國經濟成長約18億,這個數字僅佔GDP的1%,看起來效果實在有限,這充其量只是保守黨在英國脫歐後,將貿易主軸轉向亞太地區的策略一環。
而隨著保守黨的支持度看似將與工黨「死亡交叉」,這個要靠10年才會見效的協議可能會伴隨工黨更注重與歐陸關係的立場而影響力逐漸衰減,在工黨直接公開指控保守黨政府就亞太地區貿易可彌補與歐洲貿易減少所帶來的損失「不誠實」的情況下,英國政府的政策方向更顯迷茫。
另外,雖然帳面上看起來,亞太市場確實十分巨大且潛力十足,相較於部分樂觀看待CPTPP效益的官員,英國一般民眾似乎並沒有實質的感受,尤其在以往在歐盟架構下可便宜購入的大量產品價格持續上漲,以及俄烏戰爭造成的通貨膨脹仍在惡化的情況下,實在不難理解民間反應沒有想像中熱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