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英國鐵達尼號(RMS Titanic)一世紀前風光出航,卻撞上冰山沉沒,成為世紀船難。百年後,人類已有技術探訪沉睡海底的鐵達尼遺骸,但此次潛水器Titan的失聯,讓世人看見,深海探險涉入的危險,絕不容小覷。
BBC 整理了Titan在該區域可能遇上的風險:
鐵達尼號
1911年秋季,格陵蘭冰棚西南角崩裂,一座巨大冰山在洋流與風的驅使下,緩緩向南漂流、融化。1912年4月14日,在一個清冷無月的夜裡,從英國南安普敦港駛向紐約的鐵達尼號,撞上了此時仍有125 公尺長(碎裂時長達500公尺)的冰山,奪去1,500條人命,船隻也就此長眠3.8公里深的海底,約位在加拿大東北紐芬蘭島的東南海岸。
冰山對航運仍是威脅。2019年3月至8月,共有1,515塊冰山向南漂流,進入跨大西洋航道。
深不見底
陽光最深只能抵達海面下約1千米深,更往下就是一片漆黑。鐵達尼殘骸位在「午夜區」(midnight zone)或半深海帶,先前參觀殘骸的人士曾形容,要花2個多小時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闃黑環境中下潛,才能抵達海床。潛水器Titan照明有限,要在這深度的海底航行,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駕駛只能透過數十年來累積的高畫質地圖、聲納以及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尋找航點。「海洋之門」 (OceanGate)營運的Titan有著最尖端INS系統,並有都卜勒測速儀(Doppler Velocity Log),可估算潛具與海床的相對深度與速度。
儘管如此,曾參與這海底大冒險的人士,對任務的艱難還是印象深刻。去年赴鐵達尼參觀的電視編劇Mike Reiss透露,在海底簡直是瞎子摸象,當時他們在墨黑的環境中摸索了90分鐘,才抵達距離不過457公尺外的沉船。
泰山壓頂的水壓
在水下3,800米,鐵達尼承受的是40Mpa水壓,是水面的390倍。Titan最高可承受水深4,000米的壓力。
深海海流
風、水的密度、水的鹽度都會影響海流,強大的海流會傾覆船隻、泳客,深淺皆然。部分鐵達尼殘骸所在位置受到西部邊界流(Western Boundary Undercurrent)影響,會造成移動沙丘、海床上的緞帶形沉積物,整塊殘骸場也受到各種方向的海流沖刷,專家預估船身最後可能會被流動的沙體全數掩埋。
深海海洋考古學家Gerhard Seiffert認為,潛水器只要還有動力,該區域的海流應不致對其構成威脅。
殘骸本身
在水中泡了百年,鐵達尼已遭嚴重侵蝕,兩大塊崩裂的船身主體扭曲變形,微生物在上頭造成了「鏽柱」,加速船體毀壞。Seiffert表示,在海水侵蝕下,鐵達尼號每年一點一滴持續崩解,但只要維持一定的距離,不要直接接觸、進入,應不致遭受傷害。
沉積物流動
雖屬罕見,但過去並不是沒有過海底沉積物瞬間流動,造成如水下土石流,對人造物品帶來破壞的例子。最嚴重的一次當屬1929年紐芬蘭島海岸的大地震,導致大西洋海底電纜斷裂。這些年來,人類對這類風險的關注有所增加,但應與本次Titan失蹤無關。
鐵達尼號物品散落海床(圖/美聯社)
群眾聚集紐約,看告示牌上鐵達尼倖存者的姓名(圖/美聯社)
鐵達尼號1912年4月10日出航,14日撞上冰山,15日沉沒(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