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隨著人口老化,子嗣空虛,加上社會益趨世俗化,日本人死後將骨灰墓葬的習俗,日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各種環保葬,從樹葬到氣球葬,上天下地皆有之,但無論是塵歸塵土歸土,抑或化為一縷輕煙,方法各異,卻殊途同歸-都不再需要後人勤掃墓。
經濟學人報導,日本死亡率揚升,去年死亡人數達150萬人,創二戰以來新高。在過去,家族墳墓由族中長子承襲,向神社繳納管理費。然而,自1990年代起,出生率持續下滑,掃墓的人少了。再者,要跋涉至鄉下的祖先墓地,對都市居民也成了一種不便。
結果便是,2020年,近12萬座墳墓「關閉」,反映了喪葬文化的趨勢變化。
2011年,一家名為Balloon Kobo的殯葬業者創了氣球葬,迄今已進行了300場。親友看著裝填死者骨灰的氣球冉冉升空,有的目送遠去,有的揮手道別,直到氣球消失於雲端,成了另類的「告別式」。(註:氣球最終將因氣壓而撐破,骨灰自然灑落天地。)
以樹苗取代墓碑的樹葬,更受歡迎。一項民調顯示,2022年,購買墓地者,五成選擇了樹葬地點作為埋骨處。愈來愈多人偏好身後歸於自然,除了費用大減(一處墓碑通常要價日幣100萬元,約新台幣21.8萬元),也是留給子孫最後的溫柔。
平均壽命超過80歲的日本人,對生死的態度已不若過往,不再追求氣派的送行與繁複的喪儀,甚至省去了親友追思或宗教儀俗。原本視為禁忌的死後安排(終活)話題,也成了新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