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抗,重要產業生產「去中化」,已逐漸成為自由世界的共識,美國評估台海戰爭風險,正積極推動半導體晶片生產「在美化」,並規劃重要產業生產「友岸外包」,諸多國家已受惠。台灣以科技研發生產見長,應積極爭取納入「友岸外包」範圍,並全力發展觀光旅遊內需型產業,穩定經濟發展。
過去台灣因為地理位置及科技發展優勢,在中美兩強之間,皆深受重視,尤其半導體產業鏈高階晶片生產,成為高科技產品必備要件,為台灣創造亮麗的經濟成長成果。但是當前美中對抗逾趨嚴重,七大工業國(G7)立場一致,皆對中國的威脅相當疑慮,節制與中國的經濟往來。
美國透過G7,共同實踐重要產業供應鏈去中化,已是當前重要經濟政策,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於2022年4月,提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主張,建議主要工業生產「去中化」,逐漸成為美國及盟友降低科技及經濟依賴中國的基調。實施一年多以來,已有墨西哥、印度、波蘭、越南、菲律賓等諸多國家受惠,接到不少科技產品的訂單,但是台灣因為地緣政治緊張,未明顯受惠。
當前兩岸情勢,中國對台灣深具敵意,且因國際貿易轉單效應持續擴大,中國生產事業轉單效應大,間接影響台灣接單,以及貿易往來。自去年9月開始,台灣出口貿易呈現負成長,迄今年4月為止,已經連8降,尤其今年前4月出口貿易衰退17.7%,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同期最大跌幅,如今已連續兩季GDP負成長,不容低估對台灣經濟的負面影響
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去年9月至今,全球經濟成長率仍然維持正成長,但是同期時間,台灣進出口與GDP雙雙負成長,顯示已非經濟因素,衝擊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應是美中對抗,美國大幅轉單,以及「友岸外包」政策,影響中國經濟,間接導致台灣接單銳減,外貿衰退。
爭取納入「友岸外包」
根據統計顯示,兩岸貿易持續大幅衰退,今年前4月,兩岸進出口貿易總額為815.2億美元,年減高達25.7%,其中中國對台灣出口累計217.95億美元,年減20.1%,進口597.25億美元,重跌27.5%,理由應是中美對抗嚴重,轉單效應影響。另外國際不景氣,也是重要因素,例如2024年即將舉行的「巴黎奧運」為例,紡織業者迄今竟然還沒有接到訂單,景氣寒冬可見。
過去撐起台灣經濟發展重要的半導體產業,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坦承,終端市場需求不振,IC設計公司庫存去年第四季繼續增加,今年全年營收將下滑,打被14年連續成長」紀錄。台積電如此,二線晶圓代工及IC設計公司都不理想,營收獲利銳減。例如聯電第一季每股獲利為1.31元,創5年新低。
穩懋今年第一季大虧5.56億元,比去年第四季虧損7589萬元更慘。景碩去年第三季還大賺21. 6億元,今年第一季僅剩801萬元。聯發科今年第一季營收1428億1087萬元,比去年同期減少32.98%,預料第2季業績也不樂觀。
美中對抗,不論「去中化」或「去美化」,雙方較勁之下,都影響台灣重要工業產業鏈生產及供給,將使台灣經濟發展受到影響,從近期8個月以來,台灣進出口貿易情況分析,已不容忽視影響未來經濟發展。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商務部宣布對台灣禁止出口的2455項產品,發起貿易壁壘調查,約占所有進口項目的20%,範圍為歷年最廣,已觸及兩岸經貿的深水區,對岸將貿易往來政治化,是否將對台發起貿易戰,不容低估可能性,將影響台灣經濟發展,政府除積極尋求對策外,亦應積極分散市場,並爭取更多的商機,為企業界另闢市場,防止衝擊國家經濟發展。
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發展已二元化發展,美國的「友岸外包」政策,顯然已逐漸發揮影響力,為降低未來全球經濟動盪不安,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衝擊,積極協調自由國家,將台灣納入「友岸外包」重要的夥伴,期能將重要工業生產,轉單台灣,穩定國家經濟發展,並防止中小企業發生倒閉潮。
另外因爲全球近期外貿環境受阻,台灣應積極發展內需產業,尤其是觀光旅遊在全球疫情解封後,成為世界各國搶奪的市場,5月24日,交通部觀光局宣佈已有2百萬觀光客訪台,但是如與泰國迄5月20日止,已有946萬觀光客,帶進3901億泰銖(約3940億元新台幣)比較起來,顯示台灣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觀光旅遊事業是無煙囪工業,台灣近年發展並不如預期,不僅輸給新加坡、香港、澳洲、紐西蘭、泰國,以及諸多歐美國家,甚至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都要追上台灣,如何創造更佳的觀光旅遊商機,吸引觀光客來台,交通部應該要加油了。唯有外銷與內需產業均衡發展,才能再創台灣經濟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