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林靜怡 台北專訪報導 )陳奕光最遠的旅遊景點是到歐洲,在台灣是到國境之南,平日則是喜歡背著相機,騎腳踏車到附近走走,紀錄身邊美的風景、事物,並可做為後製背景。
說到作品裡為何有原住民族、宗教廟宇的元素時,他告知,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大地震後,他參與了認養小學(仁愛鄉)的計畫,也到現場看過。另外,若是到烏來的話,就可以接觸到不同的元素。至於平日則是以腳踏車代步,到公司或沿著河濱公園到處走隨興攝影,河岸旁的景物就很美了。
陳奕光平日則是喜歡背著相機,騎腳踏車到附近走走,紀錄身邊美的風景、事物,並可做為後製背景;左圖為鋼筆畫作品、右圖為鋼筆畫與風景照合成。(圖片由陳奕光提供/Taiwan News 合成)
陳奕光憶起2011年到歐洲和日本旅行,他表示,他那時很興奮、都不想睡覺。他表示,到荷蘭和比利時旅遊時,紀念品販賣部通常是賣當地的小物供遊客帶回紀念,然而他的目光卻被旁邊精緻的小房子吸引,後來評估了一下價錢,決定請店員打包現場擺放的模型屋,才發現原來這些是當地沿著河畔建造的縮小版模型。
(鋼筆畫作品由陳奕光提供/Taiwan News 合成)
另外,他偶而喜歡到居酒屋小聚,只因他喜歡那裡可以放鬆、放空的氛圍,因此作品裡常會出現居酒屋的美食、烤物、酒瓶、布條、燈籠等元素,還有萌化的店老闆,因此在月曆和居酒屋系列裡都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
(鋼筆畫作品由陳奕光提供)
陳奕光指出,他的作品沒有畫作歷程可以依循,他認為畫畫是很自由的一件事,因此沒有侷限於任何主題元素。他的單一作品就是一個語言的表現,他的畫不是用來告訴別人他想說什麼,而是很隨意地畫出心中的世界。然而,每一張作品都有主題、有重點,例如呼應時事議題的缺蛋、行人地獄,或用不同方式詮釋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Edvard Munch)的《吶喊》,因此是透過他的“畫”作為媒介和外界溝通。
陳奕光用自己的方式詮釋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的《吶喊》。(鋼筆畫作品由陳奕光提供)
他指出,藝術的創造者或是建築師的角色,很多東西設計出來不是用於表達個人觀點。他覺得,每個人都是設計師,每個人都是建築師,他們心理都有較特殊的想法,只是藝術創造者透過一種媒介,去觸發觀賞者的內心,因此不是強加自己的設計概念到他人身上。
他以建築物為例,許多建築師早期建造的建築物至今還存在,走在街道上,映入眼簾的建築物,你不會說他是那個年代建造的,建築物就像是被抹去時間一樣,無論何時觀賞它,都不會給人不和諧的感覺,藝術作品也在傳達這樣的想法。
(鋼筆畫作品由陳奕光提供/Taiwan News 合成)
相關專訪:
【獨家專訪系列1:發掘台灣素人藝術創作者】退休建築師陳奕光 鋼筆畫的異想世界
【獨家專訪系列2:發掘台灣素人藝術創作者】陳奕光童心未泯 鋼筆畫充滿稚趣
【獨家專訪系列3:發掘台灣素人藝術創作者】陳奕光:鋼筆畫過程「療癒自己的心」
【獨家專訪系列5:發掘台灣素人藝術創作者】進軍元宇宙!陳奕光鋼筆畫個人風格搶眼 線上展覽即將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