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知微 綜合報導)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不欲歐洲介入台海衝突的言論,在國內外引火上身,為了滅火,他赴荷蘭進行國是訪問時,重申法國對台政策不變,而緊接著赴中的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被這盟友一拖累,也不得不身繫「善後」重任,向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闡明歐洲的兩岸立場。
馬克宏欲將歐洲與台海戰爭切割的說法,招致國際輿論、歐美政治評論界的強烈反彈,他在荷蘭召開記者會時表示,「法國與歐洲對台灣立場並未改變,我們支持維持現狀。這是基於一中政策以及太平洋現狀的解方,我對習近平如是說,對外也是這般說明。」
Politico報導,馬克宏前腳剛離開,後腳就換德國外長貝爾伯克登場,她12日赴中進行兩天訪問,歐洲的兩岸政策再成焦點。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所屬社民黨(SPD)的外交政策發言人Nils Schmid表示,貝爾伯克此行將與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最高外交官王毅、外長秦剛等人會晤,料將與北京當局「把話講清楚」,闡明反對武嚇的立場。
相較於法國,德國在外交、安全政策上,與美國步調較一致,這也是為何馬克宏的驚世言論一出,德國政界無不「驚恐」。
SPD外交政策議員Metin Hakverdi認為,馬克宏稱歐洲不應淪為美國附庸,不管從價值觀或盟友親密程度來看,這似乎都有種對美國、中國保持「等距」(equidistant)的況味。「這想法太愚蠢了」,他說。「台灣議題並非中國內部問題。任何這類暗示只會誘使中國攻打台灣。」反對黨、中間偏右基民黨(CDU)的Katja Leikert也批,馬克宏實是「短視近利」。
經濟學人指,光靠外交是無法降低戰爭風險的。西方必須同時強化嚇阻能力、避免挑釁引戰。在印太地區有多個軍事基地的法國,比歐盟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在此事上著力,像是本周末中共環台軍演時,派遣軍艦穿越台灣海峽,就值得嘉許。
然而,經濟學人嚴斥,就算歐洲不願開戰,不願制裁中國,都應是關起門來在自家人面前講,而非在公開場合宣之於口,落入中國見縫插針的陷阱。再者,台灣攸關全球勢力平衡,攸關對民主自由以及先進科技的保護,這些都是歐美利益之所繫。歐美協力,或許不一定能成功。但歐美分裂,迎來的就是「中國的世紀」。
盟友不靠譜,德國只好把姿態擺出來。德國外交部發言人強調,在制定歐盟對中政策上,不是只有法國說得上話,德國也有一定地位,亦會顧及我們在大西洋彼端的夥伴(美國)。
貝爾伯克這趟訪問,將觸及台海問題、俄烏戰爭、中國人權問題、對抗氣候變遷等。德國外交部也正研擬德國首個「中國戰略」,根據Politico去年取得的草稿,德國將對北京採取更強硬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