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生活組 綜合報導)林道讓人們能輕鬆進入山林,享受大自然的洗禮,常見深陡的排水溝與擋土牆等構造物,往往成為阻絕野生動物穿越,甚至不慎掉落後,難以脫身的死亡陷阱。農委會林務局今(7)日發表林道構造物生態友善設施成果,並集結案例出版《脫困:林道構造物生態友善設施》手冊,供各工程相關單位參考。
林務局長林華慶致詞時表示,林務局身為保育主管機關,在推動工程的同時,必須要以最高的標準在保育上面要求自己。這幾年社會上開始重視路殺,台灣有非常綿密的道路網,包含在山區及所有林裡,道路帶給人們的方便,可相對的,對動物的影響或衝擊是我們人類想像不到的。路殺只是道路對動物所帶來可見的,一個衝擊。第二個衝擊,來自如高聳擋土牆或者是道路旁很深的集水井。
林務局指出,自2020年起,持續於現有林道沿線進行盤點,並從國家森林遊樂區聯外林道與重點林道開始,透過運用木(竹)材、棉繩網、石材等簡易的材料,於既有構造物增設生態友善設施,讓不慎落入的野生動物能自行脫困。迄今已於29條林道的既有構造物上,設置252處可協助野生動物脫困或通行的生態友善設施及多處解說牌誌,亦將此簡易且有效的方式可擴大推動至森林遊樂區範圍內,讓人工構造物對野生動物活動的影響盡可能降至最低。
林務局表示,改建既有設施預算龐大,且可能對環境造成二次干擾,因此該局採取最低度干擾的方法,以自然材料搭建簡易「脫困設施」,例如木梯、坡道、繩網等,讓不慎落入人工構造物的野生動物能利用這些設施通行或脫身,使人工構造物不再是野生動物活動時的障礙。
除了設置友善設施提供野生動物脫困使用,林務局也視林道屬性於適當地點設置解說牌,讓進入山林遊憩的訪客們更了解這些友善設施的功用,也提醒大家注意到該路段常有野生動物出沒,小心行車,並避免亂丟垃圾等破壞棲地的行為,讓野生動物能更安心地穿梭其中。
為了瞭解這些設施是否確實有助於野生動物脫困,林務局也架設自動感應紅外線攝影機,監測野生動物利用狀況,各林區管理處陸續發現白鼻心、食蟹獴、長鬃山羊、黃喉貂及蛇類、蛙類等超過20種野生動物,使用友善設施脫困或通行。
另外,除林務局外,近年來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及農田水利署,為了提升生態友善度,於新建工程均實施生態檢核並增設生態友善設施,同樣獲致許多成果。
林務局特別將近年執行成果彙集成冊,出版《脫困:林道構造物生態友善設施》手冊,提供其他工程施設機關作為參考。手冊內容以淺顯易懂的圖文,介紹如何利用簡易材料,在林道既有的排水溝、集水井、靜水池、擋土牆等構造物增設提供野生動物脫困的生態友善設施,更希望透過這樣的拋磚引玉,提供各級政府機關以及一般大眾參考了解,搭建起人與環境共好的橋樑。
攝影機捕捉到黃喉貂在木製斜坡道上的可愛身影。(宜專一線)
林道集水井內設置木製斜坡通道供野生動物脫困。(宜專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