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2011年日本311福島核災,至今已足足12年了,清理工作卻仍只完成一小部分,究竟為何如此艱巨,距離核電廠除役與原址重建,又要費時多久?
當年,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在大地震襲擊之下導致反應爐爐心熔毀,釋出大量放射物質,基於安全之故,至今仍無法得悉內部毀損狀況。電廠廠長(Akira Ono)、除役指揮官小野彰坦言,除役之路恐怕挑戰重重,遙遙無期。
在與美聯社的專訪中,小野彰指出,三座反應爐受損後,用來冷卻的水體流到了建物地下層,這些年來不斷蒐集、存放這些輻射水,至今已填滿了1,000個巨型儲存槽,佔去了廠區大半位置,料將於今年底達到137萬噸的飽和容量。
必須先為廢水找到出路,移除儲存槽,方能開始除役工作。東京電力公司(TEPCO)預計於春季完成排放汙水工程所需設施,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審查過關後,開始將廢水排入太平洋。
目前三座反應爐的內部情況不明,今年稍早,廠方透過水下遙控載具成功取得了三座熔毀反應爐內部的一小塊樣本,但這僅占880噸廢燃料棒及瓦礫堆的一小部分。
根據小野彰,今年9月才會開始移除2號機熔毀燃料。在這之後,還得先拆解因氫氣爆炸導致的1號機毀損部分,才能取出其冷卻槽中的廢燃料棒,預計2027年方能開始。恐怕要到2031年,所有廢燃料棒都移除後,才能專心清理反應爐的熔毀構造。
日本政府盼第一核電廠能於2051年達成除役目標,但部分專家認為根本辦不到,更建議應取經車諾比(Chernobyl)核事故,直接打造掩體封閉該電廠,讓輻射量逐漸減少,以降低健康風險。
當前的首務是先過廢水處理這關,東電雖已盡力移除廢水中的放射物質,強調會將濃度稀釋至低於安全標準,但即便竭其所能,仍未能移除放射性同位素氚(tritium)。長期攝取氚恐致癌,這也難怪外界如此憂心。
已因核食問題遭受衝擊的當地漁民,強力反對排放廢水一案,深怕負面形象再度重創漁業。鄰國中國、南韓以及太平洋島國,也都表達了安全疑慮。
我國原能會日前推估,福島核廢水料於夏天開始入海,受海流、季風等情況影響,小部分放射物質恐往南移動,預估1年至1年半後進入台灣附近海域。原能會已建置國內首座生物氚檢測實驗室,將蒐集海域中的生態樣本與魚種進行檢驗。
核廢水不除,除役工作便無法展開,日方勢在必行。一場核災,伴隨而來的是數十年、甚至更長的復原之路,此間涉及的社會成本,難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