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醫藥組 綜合報導)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兒童青少年最常見之精神疾病之一,由於患者亦有較高風險合併其它情緒疾患、行為問題、學業職業功能受損、意外受傷及較高之自殺風險等,因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研究團隊分析自殺身亡之患者生前醫療使用樣態及相關疾病診斷,盼為未來防治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全球盛行率估計約為5%,其之症狀包含專注力缺損,過動及衝動行為等。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研究團隊使用健保資料庫及全國死因統計檔連結,分析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並自殺身亡之患者生前醫療使用樣態及相關疾病診斷。
在379,440位患者中,追蹤到159位自殺死亡個案,並且選擇3,180位同樣具注意力不足過動診斷之存活者為對照組。研究結果發現,自殺死亡者死亡前三個月在急診、精神科門診、內科、神經外科及整形外科門診之就醫比例高於對照組,顯示此族群之自殺防治除在精神醫療場域外,在急診及內外科門診亦須提高警覺及積極轉介。
在死亡前之疾病分布中,自殺身亡者合併有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之比例顯著高於對照組,且有心血管相關疾患之比例亦顯著較高。本研究最近已發表於國際期刊《European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為一神經發展疾患,通常於學齡前就會有相關症狀表現。相關之病因橫跨基因遺傳、腦部結構及功能變化、及後天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過往亦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之前額葉功能較一般人為弱。此疾病之藥物治療反應佳,若能再搭配行為治療,並增進親子溝通,其預後相當良好。
然而臨床上常見到因對於藥物治療有許多擔心疑慮,或擔心精神疾病汙名化問題,而延遲就醫之兒童患者,若已合併有其他情緒行為問題、自殺傾向、物質濫用、犯罪問題、長期嚴重親子衝突等表現,往往治療效果會打折扣,且治療歷程也會加倍辛苦。
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表示,而注意力不足過動患者受其症狀影響,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較一般孩童經歷各種挫折,包含學業表現不佳、在校人際關係問題、嚴重親子衝突及師生衝突等,上述挫折長期積累下對於孩童的自我認同及自信建立都深具負面影響,也因此這些孩童在進入青春期後時常合併有焦慮憂鬱等情緒疾患。
由於自殺為兒童青少年族群之重要死因之一,如何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中強化自殺防治措施,如積極評估並篩檢出高自殺風險個案,及早轉介精神醫療,並整合教育及社服系統,為降低此族群自殺死亡率之未來重要努力方向。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者自殺風險高 研究:可從就醫紀錄下手來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