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張雅鈞 台北採訪報導)今(2023)年初,一顆中國間諜氣球戳破了中美關係即將改善的假象,北京災難性的外交應對、他國相繼目擊中國氣球蹤跡,以及中共以氣球情偵行之有年的事實被一一揭露,讓北京成為眾矢之的,事件更持續在國際發酵。有「香江第一才子」之稱的香港作家、政治評論家陶傑,近日接受台灣英文新聞專訪,剖析氣球事件背後中美算盤,歐洲對台外交立場以及台灣未來前程。
外交「黑天鵝」? 拜登反客為主漂亮回擊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下令公開擊落氣球、打撈、並與逾40國分享相關情報;中國數次重申「無人飛艇」失控乃意外事件,譴責美方反應過度,中美關係再度回歸僵局,國際撻伐之聲愈演愈烈。與此同時輿論諸多揣測,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有意為之,或源自中國內部權力結構各派對習的挑戰。在陶傑看來,上述觀點「多有矛盾之處」。
2023年可謂中國重返世界的關鍵一年,在歷經疫情解封、經濟衰退、半導體被封殺等多重困境,該國急需外資進場、改善中美關係。
陶傑認為,不論是猜測中國故意選在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出訪前出招、美國主動對中國下套都有可能,他更傾向於是美國「化被動為主動」,打了場漂亮反擊。
首先,中國主動出擊不符邏輯。以間諜氣球入侵美國領空,構成該國國土安全威脅,依國際法已屬「準戰爭」行為,對中國沒有好處;再者,中國滿口譴責美國冷戰思維、封殺中國晶片,卻轉頭主動入侵美國領空,只會加劇美國國會對抗中國的凝聚力,並非理性行為;因此,該起事件「更可能為中國官僚制度失誤、技術性問題,畢竟中國製造並不是那麼可靠」。
一箭三雕:抗中形象、大選籌碼、友台助力
陶傑強調,「這不是一個氣球的問題,背後是有很多深層的議題。」
其一,各國蒐集情報乃是常態。陶傑指出,美國對中國間諜氣球的存在「知之甚久」。川普政府發現三例選擇不公布、不應對,而拜登政府選在此時對外揭露,各有考量。拜登釋出對中強硬應對的訊息,在安全地帶將之擊落也展現軍方面對中國胸有成竹,妥善規劃。不論是有意將中國打個措手不及,還是「化被動為主動」的反擊,美國此番操作甚合兵法。
其二,掀川普主政曾偵獲3顆中國間諜氣球的舊帳,原屬不該,但這正是共和黨與民主黨內鬥手段,以之作為2024年總統大選的攻訐籌碼。
其三,拜登政府透過公開放送氣球入侵領空、被擊落並打撈上岸的畫面,製造外交氣氛的突變,為美國國會推行各項友台法案,以及可見的將來台海出事時美國出手干預,爭取更多民意支持,也有助現任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卡關的訪台行。
陶傑指出,向來對台海持「戰略模糊」態度的美方,近來屢屢傳出台海可能將於2025年、2027年前出事的預測,拜登更屢次重申將保衛台灣,這也證明美國已進入某種「備戰狀態」,在這當下將氣球擊落,也有「讓中國看看」的意味。
歐洲聯美保台?端看現實利益
面對中美競爭加劇、勢同水火,美國著名政治網站Politico日前直指,在集體安保、烏克蘭戰爭等議題上高度依賴美國的歐洲,已漸漸無法維持對中國態度多元的姿態,似乎已可預見於兩強之間明確選邊站的未來,其中也包括對台灣的態度轉變。台灣又是否能在這波潮流中左右逢源,亦或是落入處境更加艱難的窘況?
對此陶傑表示,泰半歐洲以德、法馬首是瞻,德國又與中國貿易往來密切,「中國知道若能控制德國就控制大半歐洲」;美國則心知肚明,要德、法站隊自己這邊不易,但比之川普時期已然容易許多。間諜氣球的「視覺象徵意義」讓歐洲更具體的方式看到了中國的在全球的威脅,有助歐盟靠攏美國。然而歐盟之上還有軍事同盟組織北約(NATO),陶傑認為,北約問題不大,轉變「正在發生,端看時間多久而已。」
在與台灣往來一事上,歐洲儘管態度多元,但越來越多國家搭上台灣「訪團外交」的熱潮,包括德、法等國國會議員紛紛率團來台,表態支持台海維持和平穩定,積極協助台灣爭取協商、洽簽雙邊投資協定(BTA),台灣與歐洲的往來看似前景花團景簇,然而看在陶傑的眼中,更多是「利益」使然。
陶傑指出,歐洲、台灣及中國是相當現實的關係,相對於中國14億人口的市場,台灣僅有2300萬人口,其中就有相當比例前往中國經商就學,「你要歐洲一夜之間捨棄中國市場,完全只因為政治道德信念擁抱台灣,這比較困難。」
據台灣國發會公布數據,2022年台灣赴中國(含港澳)工作人數為16.3萬人,而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國人赴中國人數為39.5萬。
儘管中國市場實力雄厚,但一連串的清零封控政策、打壓箝制香港行徑,也讓歐洲及美國政商意識到,中國隨時會因為政治而改變。台歐交流加深, 可以說是中國「戰狼外交」一手促成的結果。
事實上,歐洲及中國都心知肚明:在三權分立體制下,國會訪團行動不代表行政立場,且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歐洲訪團紛紛抵達台北,過了臨界點中國放狠話的路數早已不管用。真正讓台灣處境更危險的,是台灣對兩岸論述的表態,與外賓訪台與否無甚關係。
陶傑反問,若台海幾年內就開戰,「你要歐洲外資如何來台灣投資?這世界是現實及利益為導向。」
中共成竹在胸 九二共識無關大局
台灣的兩岸論述,實際上就是兩岸歷史遺緒何去何從、台灣前途的問題,這也是台灣兩黨旗幟鮮明的政治籌碼:國民黨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路線,蔡政府主打「抗中保台」牌。
2024選戰漸近,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近期再度訪問中國的安排,在陶傑看來,現在跟中國談九二共識、談2024大選「是沒有用的」,甚至可以說「談跟不談毫無差別」。國民黨心裡也明白,習近平心中的九二共識就是「一國兩制」,絕對談不攏;且馬英九早已表態台灣應該親美(編按:「和陸、友日、親美」戰略),當時已招致中國喉舌。
既然如此,夏立言此時去「談」所謂何事?陶傑認為,不外乎是加強明年選戰的籌碼,是「做一個姿態」,向搖擺不定、怕戰的選民展示,有能力跟中國交涉,比蔡英文好,「至少你還有得談」。
有人質疑蔡英文「抗中保台」路線讓台灣處境更危險,不提獨立,不要挑釁,即可維持現狀,陶傑不這麼看。當前國際事態如此,與誰主政無關,「即便現在是馬英九上台,不會比蔡英文在任更和平。」
陶傑直言,「你不提台灣獨立,只談九二共識,只提一個中國,不提一中各表,中國照樣可以說你台獨,只要中國覺得自己有把握,他照樣打你,所以講求的是(台灣的)實力。」
美中衝突升級 台灣前途取決自身實力
間諜氣球一案暴露所謂美中合理競爭、負責任管理衝突下,毫無信任、不可溝通的對立。正如陶傑指出,美國及西方因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中俄結盟等議題將中國視為超越俄國的威脅;北京也已經意識到,西方陣營對戰狼外交不再忍讓,裴洛西去歲訪台就是最佳案例。
中國儘管以強硬外交語言及圍台軍事展演展現聲勢,卻也明白了自己在軍事較量上「討不到便宜」;不再綏靖的美國更強硬出擊,新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訪台一事,正是美國以台灣主動出招。
美國前印太司令部司令、退役海軍4星上將戴維森(Philip S. Davidson)研判中國將於2027年前嘗試對台灣動武;美國空軍4星上將米尼漢(Mike Minihan)也預測,2024年台灣及美國舉行總統大選後,習近平將藉台灣問題發難,與美國在2025年爆發戰爭,台海開戰時程表甚囂塵上。
對此陶傑分析,至少2024年底前台海不會開戰,因為中國也在觀望台灣總統大選結果,若國民黨執政,「中共相信有和談的希望。」習近平在去年二十大政治報告中,仍以「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看待台灣問題。
美中交手,招招詭譎,不僅牽動印太區域風起雲湧,更與台灣前程及2300萬人民的民主未來密切相關,戰鼓漸響,人民終日惴惴不安。正如陶傑所言,「台灣自身軍事實力」以及「與美國關係」,才是左右台灣處境與前途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