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知微 綜合報導)去年11月的拜習會,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向習近平表示,雙方無須再興冷戰。不過三個月,修補關係的努力,立刻因間諜氣球事件消了風、洩了氣。中國面子掛不住,揚言會有相應的行動,但專家稱中方施展的空間有限,而此事件也再次凸顯了,彼此設下「護欄」(guardrails)、將衝突降溫的迫切性。
綜合路透、經濟學人分析,美中回溫的軌道應不受影響,但針對美軍在南海等爭議水域偵察巡航的活動,中方可能會加強回應力度。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RSIS)研究員許瑞鱗(Collin Koh)認為,對於載人平台(如船艦),北京或許會稍微節制,但對於無人載具,恐怕不會手軟,畢竟沒有人員,北京有自信能控制衝突風險。
他舉例,2016年12月,中國海軍就曾在菲律賓外海,扣住一艘美國海洋研究船派出的水下滑翔機(underwater glider),之後才將之返還美國戰艦。
美中透過各種工具方式蒐集對方情資,早就是公開的秘密,只是氣球實在太過明目張膽,光天化日之下侵入領空,美國有的是理由將之擊落。拜登與習近平雖皆有意消弭劍拔弩張之勢,卻不得不照顧國內的批判聲浪。
事件發生後,華府一片怒火,在野共和黨逮到機會大做文章,包括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內的多人,要求美軍立刻「射下氣球!」眾議院新的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China Select Committee)領袖、共和黨籍的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也砲轟氣球侵入是「對美國主權的威脅」。
中國方面,雖尚無官媒挑起民眾愛國情緒的動作,但發布了多篇評論,批評美方在菲律賓擴大軍事影響力的舉措(菲律賓同意美國擴大使用其軍事基地)。本應理虧的中方官員,也沒有「深感抱歉」的姿態。最高外交官王毅就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表示,無法接受任何無憑無據的揣測與誇大。
這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氣球事件,也驗證了拜登提議雙方建立「護欄」的必要性。為了避免類似的意外、錯誤、誤解一發不可收拾,美中軍方必須儘速開設直接的溝通管道,軍機軍艦的回應也應有一套標準作業程序。
當年美俄冷戰,直到出現飛彈危機才衍生出風險控管機制。殷鑑在前,如今美中應汲取教訓,讓氣球事件成為打造「護欄」的契機,別等到發生了核武危機,才設法築起圍籬。
氣球遭擊落瞬間(圖/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