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知微 綜合報導)冰凍多年,原本有望回溫的美中雙邊關係,因一顆間諜氣球消了風。中國稱一切都是誤會,是科研氣球「誤入」美國領空,美國不領情,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悍然取消訪中。外界百思不得其解,明明不乏間諜科技,北京卻放了顆氣球,這倒底是演哪一齣?
綜合BBC、CNN、經濟學人分析,氣球是舊時的偵察技術。日軍曾於二戰期間,在氣球上綁上炸彈,對美國發動攻擊。美國與蘇聯在冷戰期間也是氣球的愛用者。時序推進至今日,傳聞五角大廈傳亦有意部署高空充氣艇,納入偵察網絡。
專家認為,北京或許意在向華府釋出訊息,中方一方面願意改善關係,一方面卻仍時時準備好透過各種途徑與美國較勁,但不致將情況激化至劍拔弩張。若真是如此打算,有什麼比看似無害的氣球更好用的呢?
中國事務專家Benjamin Ho表示,若真要探查敵情,中國有的是精良設備。「中國有各種可蒐集美國基礎設施等情資的手段,放出氣球不過是想放出訊息,順便看看美國人會如何反應。」
卡內基倫理與國際事務委員會(Carnegie Council for Ethic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研究員Arthur Holland Michel則認為,中國可能就是要鬧得舉世皆知,藉由氣球,展現自己有施展精密科技闖入美國領空的能力,卻又不會讓事態升高。
不過,氣球的偵察能力還是不容小覷。上頭可裝載攝影機、雷達偵測器,相較於衛星或無人機,不僅造價低,也易於部署。
氣球能在距地面約24,000至37,000公尺的高度緩慢飄移,能對特定目標進行較長時間的偵察活動,低軌衛星的高度則高達160至2,000公里,且囿於固定軌道,機動性相對較低。除了「偷拍」地面畫面,氣球也可能是用來吸取數位資訊。部分短距離高頻率通訊系統,無線電波容易被大氣吸收,使用氣球較易於監控。
儘管如此,想用氣球取得任何有價值的情資,實在太不切實際,何況肉眼可見,絕非蒐報的理想工具。若非刻意挑釁,就真有可能是失誤。值中國忙於處理內政、亟欲振興經濟之際,習近平明顯想要修復美中關係,外交部的迅速回應與解釋,甚至表示遺憾,也格外不尋常,或許不能排除「意外」的可能性。
無論如何,美國政治人物對此感到惱火,敦促軍方立即將之擊落。國防部則較為謹慎,建議先按兵不動,持續跟監,並以科技阻其獲取情資。畢竟,氣球有三輛校車那麼大,將之摧毀恐對地面造成危險。一名官員表示,「這可不是像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在空中爆炸後就什麼都沒了。氣球體積龐大、有金屬材質,碎片可是會危及地面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