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張雅鈞 綜合報導)國發會今(28)日正式公布我國淨零轉型之2030年減碳目標24%,並說明12項關鍵戰略的具體行動與措施。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表示,未來中央部會提送的中長程個案計畫,都要納入淨零、永續的思考和規劃。民團聯合聲明回應指出,中央政府2030年減量目標過度保守消極,工業淨零強度不足,建議社會溝通應建立長期對話與協作機制,並應拉高氣候治理層級,提出統合性的氣候治理行動策略。
四項轉型、十二項關鍵戰略
自總統蔡英文於2021年世界地球日宣布2050淨零排放目標以來,政府在今年3月底公布「淨零排放轉型路徑」,奠定將以「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等四大轉型策略,及「科技研發」、「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推動我國淨零轉型;各部會又依循轉型路徑的規劃方向,完成「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方案,並同步檢討國家自願減量目標(NDC),以實際行動落實各項轉型。
(圖/翻攝自國發會簡報)
所謂「十二項關鍵戰略」,即風電/光電、氫能、前瞻能源、電力系統與儲能、節能、探捕捉利用及封存、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資源循環零廢棄、自然碳匯、淨零綠生活、綠色金融、公正轉型。
(圖/翻攝自國發會簡報)
透過推動「十二項關鍵戰略」,我國除可減少7,200~7,600萬噸,亦即相當於2020年29%的碳排量以外,更可創造龐大的商機。預計自2023年至2030年將可帶動民間投資約4兆元以上,並創造5.9兆的產值,以及55.1萬個淨零轉型相關就業機會,並有助於國內包含太陽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設備等4大供應鏈的形成;節能部分將推動六大工業製程改善、家戶與商業設備汰換與導入能源管理系統,預計可擴大5,500億元相關產值。
以國家長期減量路徑規劃方面觀之,我國擬將2030年減碳目標由相較於基期2005年減少20%,提高至24%±1%。而為加速我國減碳腳步,我國將透過於「十二項關鍵戰略」之投入,提升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配合電力系統與儲能設備的建置,以擴大再生能源使用;另一方面,鼓勵企業投入減碳行動,以及推動運具電動化,致力於促成產業及生活的轉型,最大化2030年前的減碳成果。
在前瞻新興減碳技術部分,政府亦已布局包含氫能、地熱、海洋能、生質能等再生能源領域,以多元化去碳電力來源。同時政府亦投入自然碳匯及負排放技術的研發,擬透過森林、土壤及海洋等自然管道,與碳捕捉利用及封存技術,抵銷難以削減之碳排量。
政府亦規劃推動淨零科技方案,投入包含永續及前瞻能源、低(減)碳技術、負碳技術、循環、人文社會科學等5大領域,厚植我國淨零轉型能力。另外,在氣候法制方面,除進行中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以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外,將持續推動能源管理法等相關法律及法規命令之檢討修正,以因應淨零轉型需求。
強化中小型企業淨零轉型
國發會表示,政府將與產業公協會攜手合作,並由國營事業以身作則,採「先大後小、以大帶小」模式,循序推動中小企業轉型,以協助其因應供應鏈帶來的減碳需求。
龔明鑫提到,今年5月環保署已公布「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指引」,中小企業可先上網試算,初步了解其碳排量。未來由環保署、經濟部以及產業公會所組成的輔導團亦將提升服務量能,透過企業診斷協助中小企業瞭解自身需要的智慧化與低碳化(淨零化)技術或服務。此外,政府亦將強化對中小企業減碳的協助,以支持我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龔明鑫亦提及,國發會未來將審議中央部會提送之中長期個案計畫,包含公共建設、社會發展,甚至是公務機關的廳舍建造計畫是否已納入淨零、永續相關的規劃,以促使各部會率先投身淨零轉型工作。
龔明鑫強調,2050淨零轉型是我國史上最長遠的跨部會國家發展規劃,「十二項關鍵戰略」行動方案的發布,象徵我國淨零轉型已邁出穩定的步伐,政府將以此作為對話基礎,持續與社會各界溝通,以尋求更好的做法。
民團提四點建言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今日提出聯合聲明,肯定台灣淨零政策實質起步,也讚許在政策成形之前開放公眾溝通是一種進步。
然而,聲明也指出,其一,中央政府2030減量目標過度消極,相較六都已提出2030年減量至少30%以上的目標,多家排碳大戶如中油、台化纖、台灣塑膠、南亞塑膠皆宣誓加入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彰顯減碳決心;反觀中央政府不僅抗拒2030年40%的減量目標,所設減碳目標更不及30%,令人懷疑中央2050年淨零排放的決心。
其二,工業淨零強度不足,轉型驅動工具未明,中央應提出整合性的工業淨零戰略。民團指出,占台灣排碳量過半的工業部門,其2021年的直接與間接的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相較於2005年仍高出17%。然而工業減碳策略目前散落在12項戰略之中(節能、資源循環零廢棄、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氫能發展等),且金管會的綠色金融戰略尚未清楚說明其如何驅動足夠的投資來引領工業轉型,目前的公正轉型戰略也尚未評估工業淨零轉型過程中對勞工與當地經濟的可能衝擊來制定施行措施。民團建議中央應在明年第一季時,由經濟部統合散落在12項戰略之規劃,提出完整的工業淨零戰略。
其三,社會溝通應建立長期對話與協作機制,公布基礎資訊,落實社會轉型。民團表示,良好的社會對話與持續的公民協作機制,是促成公民參與,達到社會轉型的關鍵,但目前關鍵戰略仍欠缺良好的溝通設計與長期的協作機制。民間要求應有具體回應並建立長期的對話與檢核機制。
其四,跨戰略、跨層級的整合協調機制不足,應拉高氣候治理層級,氣候會報的組織架構具有必要性。民團指出,台灣氣候治理最大困境是中央缺乏有效的跨部會協調機制,造成各部會相互推托權責。民團重申氣候法修法建議,主張透過設立氣候會報的形式,拉高氣候治理層級,協調各部會權責,俾能提出統合性的氣候治理行動策略。
此外,聲明也指出,地方政府的角色未能呈現在十二項戰略中,幾次社會溝通會議也沒有將地方政府納入參與,對應到六都及各縣市提出更有野心的2030減量目標,也顯示淨零路徑仍待整合更多跨層級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