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今年2月,正處深冬之際,俄國對烏克蘭發動攻擊,以為勝利不過是探囊取物,奪城只在須臾。不料,這場仗打到了下一個冬季,卻還未響起勝利的號角。金融時報總結了這場戰事的五大教訓,當銘記在心的,不只是俄人,還有世人。
教訓一:誤判局勢、失策誤國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40年後,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下令進犯烏克蘭。俄國事務專家與歷史學家Mark Galeotti表示,兩場戰役都是「垂垂老矣」的克里姆林宮主人所做的錯誤決策,兩回軍方皆表示反對,卻皆遭到駁回。
當年的蘇阿戰爭,國家陷入十年戰火,蘇聯15,000軍士喪生,撤軍方休。今日,10個月的大戰,俄軍至少已10萬人折在烏克蘭戰場上,發號施令者還未覺醒,甚至打算再對烏國首都基輔發動大規模地面攻勢。
教訓二:大型戰役又回來了
大規模戰役再度降臨,各國不得不擴充軍備,因應高強度作戰。西方盟友已軍援烏克蘭達400億美元之譜,美國新允諾的18.5億美元軍備中,還包括了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
目前西方仍未供烏現代坦克、長程飛彈與戰機,以免升高戰事。安全專家Domitilla Sagramoso表示,來年最關鍵的問題在於,西方還會馳援多久?多少?又會提供何種武器?
教訓三:質重於量
前英國陸軍准將Ben Barry指出,此役讓外界看到,無論後勤補給再充沛、兵員再多、坦克無人機等戰備再充足,若一國缺乏強大的情資網與領導能力,一切都是枉然。
俄軍士氣低迷、戰技與戰術運用不佳,戰場上的運籌帷幄能力顯然不足,導致挫敗。為了改正錯誤,普丁才會於10月任命老將蘇洛維金(Sergei Surovikin)為新任指揮官,將新徵召的30萬兵員補上前線,並果斷決定撤離赫松,重新調整防禦位置,降低烏克蘭冬季大反攻的機會。
相較之下,烏軍雖也死傷慘重,缺乏訓練,卻擁有敵人欠缺的高昂鬥志與決心,動員起來也更能發揮戰力。
教訓四:持久戰有賴全民防衛
戰爭一起,烏克蘭全民皆兵,軟體工程師寫程式助軍方鎖定俄軍位置,廚師為前線士兵燒飯,志願者為國家募款添購軍需,從急救包到夜視鏡。耶魯大學歷史學家Timothy Snyder表示,烏克蘭的成功抵禦,很大一部分得歸功於各式各樣的民間自主貢獻。
10月的一份蓋洛普民調顯示,七成烏克蘭人願意奮戰到取得勝利為止,逾九成認為真正的勝利是收復失土,包括2014年被俄國侵吞的克里米亞。對比之下,俄國流亡新聞媒體Meduza民調指出,俄人對這場戰爭的支持,於6月至11月間跌掉了一半,僅剩27%。
教訓五:多重戰線的挑戰
金融時報點出,俄烏戰爭的最大教訓,或許是讓世人認清戰線之複雜,並非只決戰於坦克砲火。普丁對烏克蘭的能源設施進行了數波飛彈轟炸與無人機攻擊,意圖催毀百姓的抗戰決心,並掀起一波難民潮。
隨著冬季來臨,普丁已放話會斷供天然氣,而儘管烏克蘭得以藉土耳其與聯合國促成的協議輸出糧食,黑海仍受制於俄國海軍,烏克蘭的糧食出口咽喉仍遭挾制。
Mark Galeotti認為,普丁釋出了一項訊息,那就是他可以肆無忌憚地以能源糧食作為要脅,這場戰爭會如何打下去,真的不是只有軍備供應那麼簡單。就算雙方戰至兵疲馬困,明年終於要停火了,普丁對烏克蘭的入侵仍會以他種形式持續下去。
「現代戰爭的樣貌不停改變,和平也是。這是西方必須思考的一環。」他說道。
延伸閱讀:
重創俄國戰艦油槽 烏克蘭小型無人艇屢建功 標誌新型態海上作戰
【現代版騎兵】電動自行車立奇功 烏克蘭騎士來無影去無蹤 俄軍沒轍
他成了他最不想成為的那個人 普丁與希特勒的三大失策
傾全國之力 烏克蘭社群媒體大戰力克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