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國際組 綜合報導)為牽制能源價格通膨,歐洲能源部長會議於布魯塞爾時間19日拍板,明(2023)年2月15日起,天然氣價格上限由275歐元/兆瓦時調整為180歐元。然而,國際能源總署日前預估,歐洲明年將有57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供需缺口,壓低價格上限將帶來更嚴峻挑戰。
綜合外媒體報導,歐洲今年歷經能源短缺,俄羅斯掐著天然氣更是雪上加霜,隨之而來的通膨讓歐元區能源價格漲幅在10月衝上41.9%,歐盟統計局(Eurostat)估計,全年歐盟通膨率高達9.3%,歐元區則是8.5%,7.45億歐洲人面臨生存難關。
國際能源總署(IEA)日前也指出,因俄國停供天然氣、中國疫後需求帶動市場供應壓力,歐盟明年預期將有570億立方公尺能源缺口,即便歐盟提升再生能源、氫能、核電,仍有約270億立方公尺的缺口需依賴節能補缺。
歐盟國家11月下旬推出「市場矯正機制」(Market Correction Mechanism)方案應對,即透過干預荷蘭天然氣交易中心(Title Transfer Facility,TTF)期貨交易價格上限,以集體力量制約價格飆升。然原所設置的275歐元/兆瓦時(MWh)上限被批不切實際。
因今年TTF交易價格為112歐元/兆瓦時,僅8月出現逾275歐元/兆瓦時的極端單價,以此作為上限無助於控制能源價格。成員國在價格上限調整爭執不下,最終在輪值國捷克的協調下,將上限訂立在180/兆瓦時,且當TTF天然氣每月期貨交易價格連續3個交易日超過此上限,歐盟就會限制交易。
為避免價格上限導致歐洲能源取得不敷使用,歐盟執委會可於有需要時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使價格干預機制失效。
這套干預機制意在緩解能源價格飆升對民眾的衝擊,然而看在外國交易商眼裡可不是甚麼好事。總部於美國的「洲際交易所集團」(ICE)上周就傳可能將以退出交易來施壓歐盟。此外,涉入歐洲議會賄賂醜聞而被暫停一切相關議案的中東國家卡達,也藉機以天然氣供應作為威脅,儘管該國僅占歐盟天然氣進口比重不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