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AI商機大爆發,除了台積電,台灣公司有誰將雨露均霑?
2018年是台積電相當重要的歷史性時刻,7奈米製程量產,追上對手英特爾(Intel)的腳步,隔年量產7奈米FinFET (N7+),成為全球半導體廠首次應用極紫光(EUV)於商業運轉的技術。2022年成功量產3奈米製程,產能持續拉升,預計今(2024)年底,月產能將達到10萬片規模,成為繼N5之後,另一個全世代製程。
配合AI科技發展,2奈米研發進度已積極開發,預計2025年問世,將使台積電的晶片生產技術及價值,進入另一個嶄新世代。客戶包括蘋果、輝達、超微、高通。由於新世代晶片研發不斷往前推進,台積電的市值,正邁向一兆美元大關,國內外資金不斷投入,潛力可期。
去年11月開始,輝達掀起AI人工智慧浪潮,內外資大幅淨買入台積電,三星卻沒有把握機會,趁勢崛起,以致於市場分析師一致認為「不好的良率最終變成差勁的盈餘結果」。台積電透過輝達晶片組成自行開發內部專用的生成式AI「tGenie」,已為台積電後勤管理達到最佳化目標。
去(2023)年台積電全年營收達到2兆1617.36億元,年減4.5%,每股獲利32.34元,毛利率54.4%,年減5.2%,營益率42.6%,年減6.9%。今(2024)年是AI營運爆發年,半導體庫存恢復到健康水位,產值可望年成長10%,晶圓製造業預期年成長約20%,台積電在AI、高效能運算(HPC)需求帶動下,全年美元營收可望年增21%到25%。
為了加速發展先進製程,台積電今年資本支出達280億至320億元之間,其中70%到80%,用於先進製程,10%到20%用於特殊製程,10%用於先進封裝、測試及生產等項目。今年海外佈局方面,日本熊本廠 2月24日開幕,主要生產12、16、22及28奈米製程,預計第四季量產。歐洲部分將在德國設廠,美國4奈米製程,預定2025年上半年進入量產。
台灣方面的擴產計劃,目前正擴大台南科學園區的3奈米產能,同時預計在新竹、高雄園區設廠,其中高雄將興建三座2奈米先進製程晶圓廠,1奈米晶圓廠也可能落腳高雄。其中部分2奈米晶圓廠產能,預計在2025年開始量產。為配合台積電建廠或擴廠需要,西部科技廊將預留土地,總計有八座先進製程晶圓廠預留空間。
一座先進製程晶圓廠佔地約25至35公頃,高雄楠梓圓區約佔地25至35公頃,高雄楠梓園區約可供台積電規劃三座2奈米晶圓廠,第一座預計明(2025)年完工,第二、第三座未來可能是台積電次世代製程的備選基地,尤其是1奈米製程,主要可能是1.4奈米廠。如落腳中科,約可興建四座,如果以一個世代興建六座推估,還有二座可能落腳竹科寶山基地。
台積電已將1.4奈米晶圓廠定調為A14廠,表示其研發先進製程技術已達1.4奈米不是問題,但是要到量產可能要到2027年以後,至於1奈米生產,可能要更晚才有結果。但是長期發展潛力應該毋庸置疑,投資人可以靜待股價回檔,或是採取定期定額(或不定額)方式,慢慢佈局,可以分散風險,增加持股。
了解台積電的擴廠計劃,也清楚未來商機潛力雄厚。至於其他標的機會究竟在那裡?不妨回顧1月26日輝達執行長黃仁勳,點名的9家合作夥伴,可作為超級巨星,其中除了台積電,還有廣達、緯創、鴻海、日月光、矽品、華碩、聯發科、微星、技嘉,都是重要的合作夥伴。
黃仁勳說,輝達是加速運算與AI運算的先驅,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AI會在手機、電腦、機器人與汽車,以及在雲端與資料中心運行,AI將改變一切並且無所不在。談到AI面臨的挑戰,他認為是如何擴大AI晶片的產能,輝達產品的供應吃緊,需求卻非常強勁,所以也與台積電及供應鏈夥伴積極合作。
他預期AI將驅動新一波企業生產力與成長方式,未來發展潛力值得注意。至於可能牽動的上市櫃公司營運,不妨從他提出的其他九個合作夥伴中, 下手研究值得投資的標的,至於其他週邊連帶影響的供應鏈,如聯華、華立等公司,目前價格應該都算合理,也都是值得注意評估的標的。
★投資一定有風險 • 理財請務必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