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政治組 綜合報導)中科院今天(15) 展示軍用旋翼型無人機動態起降,具備一鍵起飛、自動降落等功能,且導控半徑大於30公里、滯空時間大於1小時,可耐6級強風,將肩負近海與岸陸地區戰術偵察、監視任務。
另外,為強化不對稱戰力,中科院也研製了「劍翔」反輻射無人機,中科院航空所長齊立平今天說,這款無人機若直線飛行,最遠打擊距離可達1000公里,俯衝時速更可達500到600公里左右。
劍翔無人機在民國108年國防工業展首度亮相,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研製,劍翔分為無人「攻擊」載具與無人「誘標」載具兩種型式,前者反制敵方飛彈陣地及雷達站,後者反制誘敵雷達開機搜索,預計114年完成生產104架。
齊立平簡報時表示,反輻射無人機主要任務是進行雷達輻射訊號偵蒐與攻擊,攻擊距離大於1000公里、滯空時間大於5小時,可有效壓制中共沿岸、內陸或海上各式雷達,目前量產交裝進度正常。
中科院人員解說時指出,「劍翔」無人機體型小、機動性高、滯空時間長,且不需要跑道,是放在發射箱內並堆疊在發射車上,最多有12架無人攻擊機,從車輛放列、發射及搬收,都可在短時間內完成,提升作戰靈活性及武器系統存活度。
至於「劍翔」反輻射攻擊無人機的攻擊距離,齊立平表示,直線飛行可到1000公里以上,因為它是屬於出去要作戰、是不回收的,最遠打擊距離可達1000公里,如果飛行500公里的話,代表還有500公里的裕度可在目標區上空盤旋;飛行時速約200多公里,俯衝時速更可達500到600公里左右。
中科院15日邀請媒體參訪軍用無人機發展狀況,解說人員指出,「劍翔」反輻射無人機(上圖)體型小、機動性高、滯空時間長,且不需要跑道,是放在發射箱內並堆疊在發射車上,最多有12架無人攻擊機。中央社
上圖為軍用旋翼型無人機升空監偵。中央社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15日邀請媒體參訪軍用無人機發展狀況,並由專人講解、操作展示軍用旋翼型無人機(上圖與下圖) 動態起降。中央社
根據中央社,陸軍司令部預計以新台幣7億7998萬餘元向中科院採購50套「戰術型近程無人飛行載具」(旋翼機型),陸軍參謀長章元勳日前表示,111年已解繳14套;無人機操作手在中科院協助下,共115員通過民航局證照測試,完成國家級認證。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今天邀請媒體參訪軍用無人機發展狀況。中科院簡報指出,旋翼機型無人機載重能力高、懸停時間長、可定點長時間監控,抗天候能力佳,可耐6級強風,且具備自主起降、雙機導控與即時影像傳輸等功能,將肩負近海與岸陸地區戰術偵察與監視,並可介接、國軍情傳系統。
中科院航空所長齊立平指出,這款無人機的導控半徑大於30公里、滯空時間大於1小時,目前量產交裝進度正常,可增強國軍視距外即時偵察和目獲能力。現場官兵也示範一鍵起飛、航線自動飛行、定點停旋目標偵蒐、一鍵歸航自主降落等功能。
另外,現場也展示「騰雲」大型無人機(下圖) ,中科院簡報指出,這款無人機具衛星導控的中高度、長滯空、多酬載等特性,且具備自主起降、多重導控鏈路與地面聯網導控功能;並可攜掛電子光學、紅外線、合成孔徑雷達、電子偵蒐、語音航管通訊等酬載,可提供遠距即時監偵情資,發揮早期預警功效。
中科院表示,「騰雲」大型無人機主要任務是遠距目標與電子情資偵蒐,導控半徑大於1100公里、滯空時間大於20小時,使國軍無人機具備衛星導控能力,目前已完成研發測評,在明年完成作戰測評後,將依空軍需求啟動量產。
台灣中科院旋翼無人機首度展示: 可動態起降、耐6級強風 「劍翔」無人機•最遠打擊距離1千公里
國防部15日安排媒體參訪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航空研究所,了解軍用無人機發展狀況,中科院表示,「騰雲」大型無人機(上圖與下圖) 主要任務是遠距目標與電子情資偵蒐。中央社
齊立平受訪時也說,銳鳶二型無人機是中科院內自有資金,隨飛彈打擊距離不斷增加,滯空時間、偵測時間要適度提升、調整,所以正在進行銳鳶二型研發,很快會有成果,時機成熟會再對外說明。
媒體關注,中科院與國內廠商合作開發在地化生產零組件,如何排除使用中國製零件。齊立平說,所有與中科院合作的廠商都會做企業背景調查,證明沒有中資介入、沒與中國做大量生意,相關進出人員都有安全查核,來標案時也有保密切結、提供來源證明等,再經監審單位重重把關,不會有中國製造元件的狀況。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15日邀請媒體參訪軍用無人機發展狀況,圖為現場展示的銳鳶I型無人機。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