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知微 綜合報導)新冠肺炎(COVID-19)來源究竟為何?在證據遭到湮滅、極度不透明的環境下,真相始終是個謎,而「最大嫌犯」-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也始終擺脫不了嫌疑。浮華世界(Vanity Fair)攜手獨立調查機構ProPublica歷時5個月,從參議院提供的數百頁文件中,抽絲剝繭,細究武漢實驗室網站電文中的中共「黨內行話」,得出了一項結論—本次疫情極有可能就是實驗室人為事故,情況比外界想像的更為嚴峻。
由參議院委託的一支調查小組,在取名為蝙蝠洞(Bat Cave)的辦公室中埋頭苦幹了15個月,研究相關資料。成員包括曾任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中國事務專家、後轉任國務院的任友飛(Toy Reid)。任友飛與團隊,透過VPN取得武漢病毒研究所放上網站的電文,從字裡行間解碼,猶如文字柯南,還原病毒可能外洩的來龍去脈。
任最後提交了236頁的語料分析,從武漢研究所一篇篇表面看似無害、實則大有文章的電文加以解析,勾勒出實驗室事故應是於2019年11月爆發。然而,參議院27日公布的初步報告僅35頁,僅保守指出,疫情可能是「研究相關事故導致的結果」,卻未涵蓋此間驚人細節。
浮華世界的報導則爬梳了相關內容,呈現整起事件的脈絡,讓外界得以一窺,中國最高等級生物實驗室,如何承受龐大政治壓力、如何缺乏安全管理資源,以及出事了後,又如何文過飾非的蛛絲馬跡。
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2019年11月12日,武漢研究所生物安全第4級(BSL-4)(最高級)實驗室的中共黨支部成員,在電文中寫道,「這些病毒來無影去無蹤」,似在暗示出了紕漏,恐有生物安全外洩事故。
事件疑似驚動了北京高層。2019年11月19日的電文中,可得悉中國科學院一名負責科技安全的官員,親赴武漢了解情況,表面上宣稱是例行安全訓練,但從他的開場訓示,卻嗅到了不尋常的味道。
根據任友飛,該官員稱他帶來了「國家總書記習近平與總理李克強的口諭及批示」,以因應此「複雜嚴峻的情況」。任指出,語氣雖模糊,但將領導人「批示」都搬出來的論調,實屬罕見,通常習近平直接「下旨」,絕對代表事件不單純,或許習當時就已得知,武漢實驗室出了大事。
一名美國前情報官員指出,「批示」一說難講,並不一定是煙霧彈,或許只是官員假傳聖旨,狐假虎威,但可以確定的是,的確出現了必須向習近平報告的安全事故。另一名研究中共事務的專家也認為,用到了「事態嚴峻」等詞彙,代表情況不妙。雖無證據,但一篇南華早報的報導指出,早在2019年11月17日,湖北一名55歲男子就染上了COVID-19,兩相對照,令11月病毒就現蹤一事,更添了可信度。
高階實驗室卻低階配備,風險管理重大漏洞
報導也發現,中國好大喜功,身為最高實驗機構的科學人員,被「尋求突破」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要做最先端的實驗,要登上最知名的期刊。然而,處於壓力鍋的科學家,往往一待就是4至6小時,穿著正壓式防護衣,不能吃喝,脫水、長久不動、因供氧聲音太吵而須戴耳罩,長時間下來,人都受不了,還怎麼確保實驗安全?
此外,硬體設備也嫌不足。最高生物等級的實驗室,接觸的都是最危險的病原,卻未能做好安全管理。舉例而言,2016年的洪災後,實驗室決定打造不鏽鋼牆,但專家指,不鏽鋼材質其實容易遭消毒液腐蝕,而當時中國技術人員對於要如何徹底消毒接觸過病原的表面,也缺乏專業。
其他例證還有,2018年內部檢核指出,實驗室病毒樣本並未妥善存放、管理不當等疏失。2019年至2020年間,研究人員申請的專利中,有用來濾掉有毒氣體的器具,不慎處理就可能導致病原外流。還有一種消毒液,標榜可降低金屬腐蝕情況。這些資訊在在顯示,該機構的生物安全控管是一大問題。
簡而言之,中國一心想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級生物實驗室,卻未投注相應的資源與專業,只給最低的維運成本,卻忽略最重要的一環-安全。風險管理問題、有限資金、加上專制政權,構成了釀災「完美」要素。
出事了,保命要緊
到了2019年秋季,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問題已燜燒多時,但黨中央即將進行為期兩個月的視察。武漢研究所人員疑似為了掩蓋疏失,9月3日,逾50名成員集會討論如何因應內部審查與接下來的懲處。9月12日凌晨2時至3時,研究所將野生動物傳播病毒病原資料庫撤下,迄未復原,其中包含逾1.5萬個蝙蝠樣本,以及未公開的蝙蝠Beta冠狀病毒定序,僅所內人員有權限閱覽。
報導指,分析了研究所網站內容後,發現有不少為了2019年11月事件「善後」的痕跡。11月11日,研究所將網站上有關黨支部新聞的內容全數重新上架,很難不令人懷疑,是否透過刪除、變造文件等行徑,築起防護罩,規避責任,以免黨中央11月19日前來視察時,會被揭開所有不能見光的事。
疫苗發展快得「不可思議」,恐早已取得病毒定序
參議院的報告也對中國解放軍病毒學者周育森,能率全球之先,於2020年2月24日申請COVID疫苗專利一事,感到事有蹊蹺。
他是透過複製病毒的一個棘蛋白,製作疫苗。專家認為,周的團隊須於2019年11月前取得病毒基因定序,才有可能完成研發、申請專利,還得是一切在順利的前提下,相當令人懷疑,除非早就在做相關研究。
周育森的疫苗研究先於2020年3月2日刊出,3個月後才獲同儕評閱期刊發表。詭異的是,周的狀態竟然列為「死亡」,原因不明。
從電文及各方文件進行的分析,儘管如何驚世駭人,終究只是推論,但任友飛呼籲,國際社會必須持續追索真相,切不可兩手一攤,放棄追尋。他表示,若覺得既發生在中國,就沒轍了,就採取失敗主義的態度,「那世人將永遠無法防止類似事件,再度上演」。
報導原文:
COVID-19 Origins: Investigating a “Complex and Grave Situation” Inside a Wuhan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