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文化組 台北採訪報導)首屆全球華文媒體高峰會11日於台北登場,僑委廣邀產學代表,以跨域發展、創新科技、營運交流、國際合作為主題,進行4場領袖論壇及1場「大師對談」,為海內外華文媒體的挑戰與困境提出建言,探討數位轉型與創新、攜手合作接軌國際的為拉發展。
4場論壇由中央社副社長曾嬿卿、中央社總編輯陳正杰分別擔任主持人,多位海內外知名媒體人與談,國內與談人白鷺鷥文教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郁秀、台大新聞研究所所長洪貞玲、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楊士範、TaiwanPlus代理執行長余佳璋;海外與談人包含東方年代電視台董事長吳麗珍、巴西美洲時報社長斯碧瑤、世界日報紐約社社長張宗智、昆士蘭華語廣播協會會長帥如珊。
壓軸登場的「大師對談」以「全球華文媒體新時代發展」為題,由僑委會副委員長呂元榮主持,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中央社社長張瑞昌、前中國時報總主筆劉必榮、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寰宇電視總經理周欣怡、泰國世界日報社長邱光盛、無線資訊傳媒董事長張修杰等媒體高層進行交流。
周欣怡表示,早年電視九成都來自廣告收入,如今營收來自十幾種渠道,未來媒體應化身變形蟲式的分眾樣態,分眾要更為精準,寰宇電視也規劃跟更多新創公司合作,引進新思維、新科技,創造更多可能性。
關於華文媒體的共同合作,周欣怡認為,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結束,海內外華文媒體應建立平台共享商業資源,提供合作機會,創造收入,凝聚發言權,並也可延伸成為事實查核平台,提升媒體可信度。政府能給予媒體企業更多補助,並嫁接各項資金,例如協助對接新創資金。
關於台灣媒體展望,周欣怡表示,台灣不只可以做Taiwan Plus,政府應給予僑委會以及中央社更多的經費,把格局做得更大,可以提供足夠資源,當前的世界情勢,大有可為。
邱光盛表示,海內外媒體共同點就是大家日子都不好過,但都還不忘初心在堅持,泰國世界日報是靠聯合報在台北處理許多前置工作,可大幅降低成本,他認為其他華人媒體或許也可跟台灣媒體合作,獲得類似「養料」。
劉必榮則指出,要有問題與解決意識,當前媒體面臨生存問題,他表示華文媒體當打破地域藩籬,以跨界新思維、找到適合的人才解決。他也提出應他要建立一個「生態」,建立較好的機制,同時保持使命感,並培養本土國際新聞人才。此外,他也提出政府資助媒體需拿捏分寸,媒體盼維持獨立性但又需要資金,因此他認為政府可以打造幫助媒體的對接平台,而非直接拿錢去支持某個媒體。
陳清河表示,新聞教育培養人才是重中之重,學校教育如果失序將對產業帶來重大影響。她也指出,政府直接拿錢幫助媒體會引起爭議,但可從人才培育角度幫助媒體,例如與大專院校合作,提供媒體業更好的人才。
中央社報導,關於媒體轉型中,張瑞昌指出中央社、央廣等「國家隊」絕對不能缺席,中央社作為國家通訊社,為台灣取得話語權,讓世界看到台灣,也積極透過前進校園培養媒體新血、設立媒體實驗室及新聞學院,與資策會合作,研究人臉辨識判讀老照片,創新求變展現新面貌。此外,該社與軍聞社簽署合作,讓國際媒體更易取得台灣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