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劉怡均 台北採訪報導)台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將3樓迴廊打造成名為「崎」的裝置空間,可見漂浮的岩石、發光的峭壁等,帶點超現實風格的自然景觀,且全部都是用紙做的,也反映出藝術家的內心寫照,將於9月17日正式開放參觀。
北美館首度與樹火紀念紙博物館合作全新年度現地製作「崎」(Heterogeneous),由鳳嬌催
北美館3C迴廊於2019年被定義為新的展覽空間,著重與觀眾的互動跟公眾性,該開放空間跳脫單一藝術家靜態展出思維,當代藝術家林明弘,概念藝術家賴志盛等曾於此展出。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過去北美館較少和別的專業機構合作,此次和樹火合作因為該紙博物館成立前,在藝術圈就很有名,紙張從製作到到藝術家創作都有密切跟深入的關聯性,此次呈現出來對空間全新的詮釋,自己看到的時候很驚艷,盼帶給觀眾不同經驗激發公眾對話。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於1995年成立,目的是為了紀念在1990年廣州白雲機場劫機相撞事件中遇難的企業家陳樹火及其夫人陳賴鳳嬌,並進而在台灣推廣紙文化,是台灣首家也是唯一的紙博物館,現任館長為陳樹火女兒陳瑞惠,隔壁的夫妻館「鳳嬌催化室」則強調實驗精神,提供跨領域專業人士平台發揮創意。
鳳嬌催化室總監李依耘表示,希望觀眾靜下來好好體驗展覽,「崎」象徵崎嶇難行的意象,核心概念為傳達二元關係,因為自己經過無預警的至親離別,但選擇透過創作分享內心深處的光與希望,更希望展覽能延長寧靜感;展區可見很多懸吊的石頭裝置,源自她想打破石頭就地的重心感,進而強調紙的輕盈及厚重質感。
(圖/台灣英文新聞Lyla)
《光壁》。(圖/台灣英文新聞Lyla)
展覽從入口處分為A、B、C三大展區,李育昇表示,A區的設計以常出現在台灣中部的頁岩跟片岩當作創作參考基礎,也常見於北海岸九份及金瓜石,以裸露礦層為靈感,因此A、B區常出現金屬色系;B區參考台灣背陽面的山石,最常見的在台北外雙溪,為陽明山系的背光面,創作模擬環境溼氣重日照少易長苔的石頭,藉此傳達出生命感,因為水跟空氣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壓軸的C區,李育昇參考多見於古生物遺骸的沉積岩層,發揮服裝設計背景處理石頭表面紋理,為呈現岩石累疊的特性,把紙當作布料製作,展區可見像布的材質其實都是紙張打造,盼透過展覽讓觀眾想起曾到訪過的景點。
李育昇說明,此次為展覽打造特殊紙材,包含《光壁》上由樹火關係企業中日特種紙廠製作的薄皺紙,因為展出地點有消防安全規範,所以該紙張具備防火防焰特性,也有應用製作服裝的技術在紙材工整的紋理上,經過多次實驗才成功,因為布料跟紙纖維不同,機台壓力不同容易變碎紙或紙條,像是B區懸掛的石頭表面,使用壓了百褶的和纖紙呈現流暢線條,就是嘗試很多次的結果。
李育昇透露展覽的機緣,因新冠肺炎疫情許多表演及活動停擺,自己也被迫停機休息,但因為這樣才有辦法靜下來思考,那段休息的時間一直去戶外,特別是到山上晃,之後接到樹火邀約,「展覽是我從山裡帶回來的聲音,也是回頭觀察生命裡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部分,像是紙很常不被重視,但它本身就是值得被觀賞的,我希望能珍視生命中的理所當然。」
詳情請前往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