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美國雖坐擁全球一流的科技人才與實力,基於倫理等理由,科技業對國防產業始終敬而遠之。如今,隨著地緣政治風險日增,為了不讓中國專美於前,美國五角大廈殷切望向矽谷(Silicon Valley),盼能獲得一臂之力,轉型為新世代軍武強權。
根據經濟學人,五角大廈與矽谷本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但越戰改變了一切。反戰情緒瀰漫美國各大知名學府,史丹佛大學甚至禁止校園進行機密研究及軍事徵才活動。此一趨勢形成了文化,如Google便闡明其人工智慧(AI)科技不得涉入軍備的開發。2018年,在數千名員工連署抗議下,Google終止了向國防部爭取雲端運算合約的努力。
然而,世易時移,國際形勢的轉變,正將矽谷重新推向五角大廈。在兩股力量的強力驅使下,美國科技業正與國防產業破鏡重圓。
一是地緣政治風險。甚至在俄烏大戰爆發之前,各國國防預算就有增長之勢,這意味龐大的市場與商機,美國科技廠商豈能錯過。反無人機系統製造商Anduril正將美國盟友視為潛在新客群,軟體公司Palantir的資料分析工具則已是烏克蘭陷入戰火後歐洲各國國防部的心頭好。
第二大力量,是日新月異、形塑21世紀戰爭樣貌的科技發展。電腦運算,尤其是AI,已是新式武器與指揮控制系統不可或缺的元素。雷神(Raytheon)、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等傳統軍備供應商已無法滿足今日國防需求。
那麼,美國國防眼下最須精進的是什麼?
在飛機、坦克等獨立「平台」之外,美國亟欲擘建的是更完善的「聯合全領域指揮管制」(Joint All-Domain Command and Control,JADC2)系統,透過資訊即時分享,打造有效的戰鬥網絡。如以色列的無人機大軍就是一例,不僅成本較低,成群出動,便是一支打擊大軍。
這股「軟體為王」的風,吹向了業界,從知名廠商到新創公司,無不蠢蠢欲動。戰場上的應用產品,益多來自於科技大廠。Alphabet、Amazon、Microsoft、Oracle,就準備好瓜分國防部為期五年、90億美元的「聯合作戰雲端能力」(Joint Warfighting Cloud Capability,JWCC)合約。
Microsoft去年拿下了價值220億美元的合約,為美國陸軍打造模擬戰鬥情景的擴增實境頭戴式裝置。此外,該公司也將為美國空軍建構打擊管理系統,可有效整合不同戰區的資料來源。其他如Skydio、Palantir、c3.ai等新創公司亦分到了蓬勃國防科技市場的一杯羹。
2018年,一份國會報告指出,若美國介入台海戰爭,恐面臨「決定性的大敗」。2020年,在多個美中兵推情境中,美國終於贏了一場。經濟學人指出,這場勝利並非得力於更優越的硬體裝備,而是更靈活、靠軟體運作的「聯合全領域指揮管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