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藝文組 台北採訪報導)誠品畫廊舉辦鄭帛囪及劉文豪聯展,兩人展示完全不同風格,共56件創作,傳達對藝術與社會「框架」的小抗議,自即日起展至7月30日。
現年40歲的藝術家鄭帛囪,打破一般對於繪畫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從國中開始就使用原子筆、麥克筆等文具畫在便條紙上,現在於誠品畫廊展出約50件的系列創作,每一件10cmX10cm的黃色或紫色便條貼,經過藝術家巧手後都成為一個美麗小宇宙,抽象繪畫主題包含人物及風景,有時則來自作者自己的想像。
鄭帛囪(圖/誠品畫廊)
(圖/誠品畫廊)
鄭帛囪於2007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此次展出2013年至2022年間的作品,鄭帛囪在國、高中開始就常在課本或考卷上塗鴉,就讀大學期間,相較於在美術教室「很正式地畫圖」,更偏好在咖啡館自在作畫,繪畫不只呈現他信手拈來的創意,也保留了單純初心。
鄭帛囪表示,「他邊畫邊看,沒有特定的目標,也可能最後跟一開始畫的東西不一樣,有時也可能只是在塗顏色。」看似隨興的塗抹,卻因原子筆、麥克筆等文具不易混色的條件限制,帶來繪畫技巧上的挑戰。
劉文豪(圖/誠品畫廊)
另一位展出藝術家劉文豪於1995年生,雙手因妥瑞氏症會不自主顫抖,加上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皮膚會發癢並留疤,他透過繪畫狂暴的線條回應身體的疼痛經驗,鮮明色系如同傷口結痂後凹凸的表面,相較於鄭帛囪的低調與安靜,劉文豪的創作傳達出旺盛的生命力,試圖找尋創作及生命的自由本質。
劉文豪展出2022年發展的「盆景」系列:《常青》、《故障檢測》等3組件。他認為「盆景很像人」,那些外力就像社會框架對人施以規範束縛,因而開始利用「盆景」來做圖像的發展,如:《故障檢測》3幅畫作描繪的是,將植栽的根修剪後會慢慢長成截然不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