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藝文組 綜合報導) 台灣設計研究與日目視覺藝術打造「大博物展」,可見10座國內外代表性博物館數位化資源共享成果,展出超過 4,000 張精美藝術圖像,及 70 件透過開源授權再創的知名作品,展覽自7月12日台灣設計館登場。
台灣設計研究院與「日目視覺藝術」團隊策劃《源來如此!大博物展》(THE GRAND MUSEUMS),分為四大展區介紹場館資源開放的重要性,選擇各領域的代表性場館參展,不僅介紹各館特色,並且大方分享下載使用步驟,十分貼近創作者的心。
展出單位包含美國國會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荷蘭阿姆斯特國家博物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圖書館、美國太空總署影音資料庫、生物多樣性歷史圖書館等,囊括各領域具指標性的場館,希望鼓勵各領域民眾自由探索及發揮創意運用現成的資源。
此次展出的案例包含,JUST IN XX 周裕穎於紐約時裝周發表的系列時裝《遇見常玉》(MEET SANYU),使用國立歷史博物館授權14幅館藏常玉畫作轉化,用網版印刷反覆水洗呈現布料仿舊質感,呼應常玉晚期畫作裡時光的斑駁細節;國立故宮博物院與ALESSI首席設計大師史帝芬諾‧喬凡諾尼(Stefano Giovannoni)跨國合作《清宮系列》(The Chin Family),以說故事的方式,將乾隆皇帝在《御製詩》中穿朝服的模樣轉化成家用品系列的經典設計。
展覽入口處(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周裕穎於紐約時裝周發表系列時裝《遇見常玉》取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策展人黃顯勛表示,「開源」簡單來說就是「開放資源」,今年適逢CC( Creative Commons)創作授權滿20年,目前全世界開放有標註CC授權使用的素材已超過20億件,包含圖像文獻等各型式的檔案,對創作者而言,認識授權後知道有這麼多免費內容可以自由創作,對創意的產生有很大的幫助,自己也是接觸這計畫之後才知道有這麼多精美的圖像可使用,透過博物館(開源)可以傳承傳統議題,這是很重要的!
黃顯勛分享,自己的工作室在運用開源時會嘗試結合當代科技,例如使用3D動畫介紹故宮國寶,或是AR搭配電玩讓大家更有趣的認識古文物,他認為這也是未來台灣設計師要去關注的議題:如何透過新技術介紹傳統故事給更多人認識。
黃顯勛認為,台灣還處於轉換階段,許多博物館會認為擁有這些圖像可以收權利金授權使用,為什麼要免費開放提供?但其實可以借鏡國外經驗,像是樂高與紐約MoMA聯手,將鎮館之寶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星夜》這幅畫商品化後,讓更多人認識這件作品,透過大量開源提供高像素圖檔供創作者使用,不會導致使用低解析度的原作圖檔產生品質不好的成果,他鼓勵更多博物館或畫廊加入開源行列,透過階段性的開放達到共好。
此外,策展團隊運用公共資源設計精美的2023年的月曆,特別選用100%人造林紙漿,共12款科學繪圖經典之作,包括德國生物學家Ernst Haeckel繪製的《Art Forms in Nature》、比利時植物學家Pierre-Joseph Redouté的經典花卉系列以及美國博物學家John James Audubon繪製,被譽為「美國國寶」的鳥類圖鑑《Birds of America》等,可於展覽期間現場購買。
美國NASA太空計畫(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美國NASA太空計畫(圖/台灣設計研究院)
展覽資訊
展期|111 年 7 月 12 日至 年 11 月 6 日
地點|台灣設計館03展區
時間|週二至週日 09:30-17:30
票價|100元(全票)/50元(學生票、會員票)
四大展區介紹
1. 進入一座創造力的博物館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而博物館從私人典藏走向大眾開放、研究、展示、教育,正是體現人類知識傳承的地方,本區透過物件陳設以「微型博物館」氛圍帶領民眾進行主題體驗;深入淺出的從博物精神談起,編年列表介紹國內外博物館機構的歷史緣起與未來,了解現代博物館為何紛紛從實體線下加強數位化的典藏,更透過內容延伸進一步介紹與生活息息相關的Open Data以及廣泛應用的Creative Commons(CC授權)與公眾領域知識。這股開放的趨勢,也引領全世界各組織參與開放館聯運動(OpenGLAM Movement),強調文化素材的共享與共創,據統計2022為止CC已被用於全球公開分享近20億件作品,逐步往「知識平權」的目標努力邁進。
2. 發覺探索,打開眼界
Catherine Stihler(Creative Commons CEO)以:「Power to the People」為題,暸解現代博物館永續經營的必要策略後,進行推動「開放素材」相關組織大盤點!本區將空間規劃為10間靈感材料庫,展出超過4千張精美的藝術圖像,超過250本主題圖鑑畫冊,其中搜羅全世界線上線下博物館開源素材,包含美國NASA太空計畫的圖標設計、阿波羅計劃登月紀實影像、英國大英圖書館古廣告、歐陸字體、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戰爭畫報、古地圖集與浮世繪木版畫以及大家最喜歡的動植物圖鑑等,絕對值得細細探索!
3. 靈感湧現,眼見為憑
數位化的典藏,透過博物館圖像授權或開源再創造,都讓珍貴的文物能以多元且符合時代的創意載體進入現代生活中,具體實踐「藝術生活化」的審美意志,本區挑選70件跨域應用圖像授權與開源的經典設計,讓民眾從食、衣、住、行、育、樂之生活的切角,全方面體驗典藏藝術透過設計與授權的創意轉幻!
4. 共享美好,再創經典
除了主題展區外大飽眼福之外,策展團隊日目視覺藝術特別運用公眾領域貢獻宣告CC0與公眾領域標章PDM之開源圖像帶來全新《萬象図鑑》紙藝設計,包括德國生物學家Ernst Haeckel繪製的《Art Forms in Nature》、比利時植物學家Pierre-Joseph Redouté的經典花卉系列以及美國博物學家John James Audubon繪製,被譽為「美國國寶」的鳥類圖鑑《Birds of America》等,展現台灣印刷工藝的裝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