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藝文組 綜合報導)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的第9屆「X-site 計畫」近日在戶外廣場正式揭幕,首獎團隊之同名作品《藍屋》(Blue House)呈現多重感知的沉浸場域,《藍屋》的夢幻復古藍呈現懷舊氛圍,其曲面結構地板獲評審青睞,訪客還可以在裡面過夜體驗喔!
《藍屋》可能是一個盛裝事件的容器,一片大海或森林入口,一座私密的公共建築。更重要的是關於當下的不同閱讀方式。
《藍屋》內部(圖/北美館)
「2022 X-site:《藍屋》」橫跨北美館戶外廣場兩段階梯的量體之上,由3個主要元素構築而成整體:包含歐洲赤松構成的斜面屋架、由花旗松木材打造的非規律結構體,以及落葉松木交錯而成的曲面地板。波浪式地板產生的高低差,加上結構體的變換交錯,構築出一個能以不同方式運用的沉浸之所。配合以藍色為主題的結構調性,空間中所產生的多維度質感,不僅打破直線的秩序邏輯,其對建築語彙的安置策略更顯示出具抽離意義的美感。
藍屋團隊結合不同專業背景夥伴共同創作,包含策劃人孔維傑、張雅筑,結構工程師張耕嘉,建築設計邱嘉盈、洪雋、鄭幃格、黃凱祺、李明翰、邱元甫、林浩雯、呂庭安,藍屋主視覺設計吳致怡,藝術家Berenice Martin、龔寶稜,以及藍屋紀錄片導演黃彧雒、作曲人曾韻方。木構造則與專精於理論與實作的德豐木業及原型結構陳冠帆技師及結構設計師吳蓓倫合作。
公眾計畫《藍屋研究》邀請觀眾透過聲音、視覺、氣味、肢體及意識感知體驗,並舉辦場域限定的互動遊戲「藍字」,包含與視障工作團隊共同策劃無視覺觀看藍屋;與聲音藝術家將結構體轉化為空間聲音裝置;調製出兩種藍屋概念的氣味,透過個人對氣味的想像跳脫出建築的實體邊界;共同帶領群眾在藍屋裡過夜,感受私密與公共間的過渡帶;透過肢體即興一起模糊觀者與表演者間的角色,讓參與即是演出,共感藍屋的靈魂。
「2022 X-site:藍屋」自即日起至7月31日於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規劃座談及各式參與活動;此外,「藍濾鏡:2022 X-site晒圖抽獎活動」邀請觀眾於Instagram社群平台以攝影詮釋藍屋的多重視角,只要拍攝本屆X-site作品並於貼文標註@tfam_museum、#xsitebluehouse,就有機會獲得北美館與WU garden聯名推出「世外塵.花器」(市價約新台幣$980),得獎名單將於8月公布,活動詳情請見北美館官網(www.tfam.museum)。
《藍屋》外部(圖/北美館)
《藍屋》外部(圖/北美館)
《藍屋》內部(圖/北美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