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全球物價漲漲漲,受高物價影響,台灣1至3月實質經常性薪資六年來首度出現負成長,其中食物價格與民生息息相關,連雞排都漲到80元,老百姓叫苦連天。這波漲勢來龍去脈為何?何時可告一段落?路透一一說分明。
價格飆升原因?
新冠肺炎(COVID-19)打亂全球供應鏈,運輸中斷加上封城、缺工,農產品運送成了問題,農民甚至只能眼睜睜看著牛奶酸敗、蔬菜爛去,食糧價格便自2020年中起漲聲響起。天公也不作美,許多地區都因氣候因素導致歉收,大豆最大出口國巴西2021年遭逢大旱,今年中國小麥收成也是史上罕見的少,而疫情激發的糧食安全意識,更促各國加緊囤糧,限縮了全球市場作物供應量。
雪上加霜的是,俄國侵略烏克蘭將糧價推升至歷史高點。俄烏二國本就是世界糧倉,供應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小麥與大麥、三分之二的葵花籽油,烏克蘭還是全球第四大玉米出口國。烏國港口、基礎建設遭戰事破壞,恐需費時數年才能恢復戰前產量。印尼4月宣布禁止多數棕櫚油出口,就是為了確保食用油供應無虞,卻使全球仰賴此油甚巨的烘焙業叫苦不迭。
哪類食物漲最兇?
整個疫情期間,植物油價格居高不下,連帶推升各種食物成本,而俄烏大戰影響玉米小麥出口,穀類價格即於3月創下新高。4月換乳製品與肉類飆新高,反映的是全球對蛋白質的高需求及飼料成本上漲。歐洲與北美爆禽流感,也使雞蛋與肉禽漲翻天。就美國而言,3月肉、禽、魚、蛋的通膨指數年增14%,牛肉也漲了16%。
漲勢有望喊停嗎?
難說。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5月初時表示,除非恢復俄烏農產、肥料出口,否則全球糧食危機難解。世界銀行預估,小麥價格2022年將漲破40%,2023年農產品價格可能會稍跌,但得視阿根廷、巴西與美國等地能否提高作物產量而定。
此外,由於俄國與白俄羅斯是主要肥料出口國,但在全球制裁下,農民不願掏錢買高價肥料,只好放任農地「自己看著辦」,這恐使產量下滑,拖長糧食危機的威脅。另,隨著氣候暖化,極端天氣事件日趨頻繁,對作物生產都是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