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張雅鈞 綜合外電報導) 比特幣(bitcoin)自去年11月一路跳水近乎腰斬,國際貨幣基金(IMF)今(26)呼籲薩爾瓦多,比特幣存在「巨大風險」,應停止將之作為法定貨幣。
《BBC》報導,中美洲國家薩爾瓦多,因依賴外匯的經濟型態,於去(2021)年9月獨步全球,將比特幣與美元並列為法定貨幣。當時引發大規模抗議,擔心導致通貨膨脹、國家不穩。
比特幣於去年11月衝擊6萬7734 美元歷史高點後一路下跌,今年初美國聯準會12月會議紀要、哈薩克動亂影響,一路下探,25日更來到約3萬7000美元,近乎砍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先前已警告薩爾網多總統布格磊(Nayid Bukele),加密貨幣將給該國帶來風險,並強調將難以自IMF獲得貸款。
如今一份來自國際貨幣基金董事會的聲明嚴厲指出,薩爾瓦多當局應「取消比特幣的法定貨幣地位,以縮減比特幣法的範疇」。
由成員國代表組成的董事會在聲明中強調,「使用比特幣財政穩定性、財政誠信及消費者保護上存有『巨大風險』」,發行以比特幣支撐的債券亦然。
去年布格磊引進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時,曾發行一個數位錢包應用程式,並贈與每個公民價值30美元的比特幣,還在全國安裝逾200台的提款機。
布格磊以此促進經濟發展與就業,對企業卻意味著,有義務接受加密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然而比特幣本身便飽受爭議,包括其價值的戲劇性波動,如今三個月不到就自高點腰斬,風險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