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發生清潔員確診個案,調查指向於12月24日旅客與清潔員的接觸區域,指揮中心的解釋是,12月24日入境個案去過轉盤區旁洗手間,這正是案17238工作區,案17238可能在交通車上傳染案17239,因2名清潔員基因序列和12月24日入境確診個案完全相同。這個查案方向是否正確,仍然有待挑戰。
許多入境旅客在下機到驗關領行李上廁所,都有戴口罩,也都有一定的社交距離。其實並不容易傳播病毒,在機場最容易傳播病毒的地方應屬防疫指揮中心所指定,入境旅客必需脱口罩吐口水5cc的檢驗站,在那裡每個旅客必需用盡力氣將口水吐在杯子中,吐5cc的口水並不容易。那個檢驗站想必充滿病毒,如果有旅客身上有病毒,最可能傳染給別人的地方,當屬此處。
指揮中心在機場到處找傳染點,怎可漏掉他們自己的檢驗站呢?
事實上,已經發生問題的檢疫旅館,也早已有人指出,中央空調系統的旅館並不安全,現在出了問題,指揮中心的調查卻不將重點放在中央空調,去查一些明顯不可能傳播的假設性問題。
防疫要根據科學,而不是想像。而指揮中心要做調查就應該從科學上去驗證,這次機場傳染的事件,最該檢討的是檢疫的SOP顯有漏洞,要旅客吐5cc口水,是第一個該要改變的項目。
而防疫旅館的中央空調如果不能改善,就應當回到以「居家檢疫」為主的隔離政策。
旅客遵守指揮中心的規定,結果反而得到病毒確診的情況,責任歸屬仍要有公正的第三者來評斷,指揮中心的調查,有沒有「嚴以查人,寛以律己」的情況,行政院應該組成公正單位,加以檢視,要避免「球員兼裁判」的狀況。
現在指揮中心利用機場傳播鏈問題,大力推動第三劑疫苗接種,從免疫學的觀點探查,並無正當理由。事實上,台灣的兩劑疫苗的施打率已達群體免疫的水準。不論是中研院的研究助理感染事件或機場疑案,所框列的機場人員包括防計程車司機都是PCR 檢驗陰性。已經足夠證明兩劑施打已經有群體免疫的效果。在此情況下,施打第三劑並無必要性。除了現存疫苗太多,據說「超過千萬劑」需要消化,在公共衛生專業上實在沒有理由。
台灣的防疫作為已經到了重要的分水嶺,就是要思考「開放的最佳時機」,並認真研究Omicron 變種病毒,有可能是此次大流行的「終結者」。這個變種已經確定,不但不是「大魔王」,連「小殺手」都不是,它是屬「上呼吸道感染症病毒」,根本不會入侵肺部。感染後像感冒,幾天之內就康復,住院、死亡都很少。包括台灣在內一些防疫官員在一個月前說,還要觀察兩週再下定論,現在過了何止兩週了,卻不了了之,原因是Omicron 變種沒有他們原本預期那麼嚴重。
打第三劑的目的,指揮中心的宣傳是「加強免疫力」。但是有沒有可能產生其他副作用呢?過去一段期間打各式疫苗而造成的後遺症甚至死亡,應該有個公正的調查來檢討,這也是指揮中心有義務提供的資訊。對於已經打了兩劑的人來說,免疫力絕對不弱,有沒有必要加打第三劑?應屬個人抉擇,不可以用強力推動的方式進行。
有一種說法是,打兩劑疫苗的人仍然會被變種病毒「突破性感染」。可是,打完第三劑就可防止「突破性感染」嗎?答案是否定的。仍然有被變種病毒「突破」的可能性。比例應該與只打兩劑的人相當。
問題是出在「突破性感染」這個詞。這並不是一個傳統嚴謹的醫學用詞,只是在武漢肺炎病毒大流行期間,被用來描述,打過完整疫苗的人,又被變種病毒感染的現象。可是這本來就是免疫反應的常態,打過完整疫苗的人,在遇到真正病毒時,當然會被感染,只不過病情輕微,因為體內已經有抗體足以應付。過去多年很多人都打過流感疫苗,其經驗就是再得到流感時,症狀輕微,一兩天的感冒症狀就過關。從來沒有人計較這種情況為「突破性感染」。最近,時代雜誌網路版開始探討”We Need to Start Thinking Differently About Breakthrough Infections”我們應該開始對突破性感染有不同的想法。
時代雜誌引述不同的專家評論,不外乎將Covid-19視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必大驚小怪,更別將Omicron 變種視為「大魔王」。
世界準備要回歸正常,必須要先去除政府及疫苗公司的「心魔」,第一關就是不要視「突破性感染」為可怕的病理。要媒體自我更正,這個在醫學原理上,根本不成問題的問題,過去被不當使用了。
時代雜誌的文章的確有反省性,但是引述的專家強調,要民眾完整打完疫苗再加上加強劑,也就是在推銷「第三劑」,說這麼一來,就可以不必怕「突破性感染」,因為不會有住院、重症的風險。這樣的説法,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完整打過疫苗的人,不必打第三劑,照樣有防止住院及重症的保護力功能。
打過疫苗的人體,讓病毒感染,這個過程説成「被突破」其實是錯誤的,真正免疫學概念應該是,病毒「掉入了陷阱」。打疫苗之後的人體已經埋伏了抗體及殺手細胞等在那裡,病毒一入侵馬上被包抄夾擊。這怎麼能夠叫「被突破」呢?
最近台灣幾個不同現場的案例,為什麼框列人數都上百近千,都是陰性收尾。原因應不是他們沒有被病毒感染,而是感染病毒數量不多,而且他們的免疫力足夠反攻,沒幾天就肅清病毒,等到框列到他們時,病毒已經全滅。而整個過程他們都屬「無症狀」。
指揮中心在公佈框列者全部陰性時,應該説清楚講明白,順便表彰一下,台灣的兩劑疫苗接種已經達到群體免疫目標才對。怎麼會又開始催打「第三劑」呢?令人費解!
如果理由是,國際最近疫情又轉「嚴重」,所以要打「第三劑」,這也是太不求甚解了。以美國為例,真的是「嚴重」嗎?其實,要注意,美國現在進行免費普篩,而且驗出陽性就在家隔離5天,等於放5天「有薪假」。在Omicron 變種已經弱毒化成感冒,沒有風險下,一些美國人在街頭做個檢驗,如果結果陽性,就多了5天假期。這是否是個病例突然增加的主因呢?仔細去看美國的死亡率不斷下降(83.6萬/5980萬=1.39%,1月9日)相對於去年12月11日的1.6%,及12月25日的1.56%。都証明,所謂國際疫情嚴重實在不堪挑戰。尤其台灣的死亡率為4.9%(850/17362),不要隨便説別人「疫情嚴重」。當然現在台灣防疫已經克服了高死亡率的原因:疫苗接種率太低的問題,現在不應仍然死抱疫苗缺貨時的防疫作為,一味防堵,而且寄希望於「第三劑」。
最近媒體上有聲音在説防疫要升級,要停止已經開放的措施,希望這都是假訊息。2022年要走向開放,利用誇大疫情,來繼續限縮人權的作為,不論在公領域或私領域都是很不道德的事。講究「人權立國」的政府不能沒有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