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台灣境內防疫成功,但是在邊境隔離策略上,如何因應國際開放趨勢,應慎重考慮商務人士入出境需要,規劃與疫情緩和國家,適度互相開放邊界商務或旅遊往來,避免因防疫境管太久,坐失國際化良機。
澳紐商會及歐洲在台商務協會最近分別建議,台灣應考慮適度調整邊境隔離政策。澳紐商會發表2021年白皮書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2年以來,澳洲、紐西蘭、台灣都迅速控制疫情,維護人民安全,然而3國政府需要就如何開放3地之間旅行,進行討論,包括調整疫苗接種要求,促進低風險國家,互相往來的機會。
白皮書指出,台灣是澳洲第9大出口市場,紐西蘭第7大出口市場,三方往來一向密切,然因疫情關係,影響互相往來,因此建議適度開放開放邊界,允許企業和人民互訪,逐漸恢復商業活動,以及旅遊留學,確有必要,應儘速展開討論,讓三地經濟都能蓬勃發展。
巧合的是,歐洲商會發布2022年建議書,呼籲台灣政府應考慮逐步放寬邊境限制,讓企業得以和外國往來,維持營運和人才流通。尤其年底疫苗覆蓋率可達6、7成,台灣可以有更彈性思維及考量。
建議書提到,台灣是海島國家,應與國際密切合作往來,邊境管制宜有更大彈性,首要之務是為關鍵業務職位商務人士,提供合宜的進出限制,不宜再以逐案審查方式處理,尤其14加7天的管制,對商業界而言,時間成本相當高,困擾很大,不符商業活動實際需要。
歐洲商會指出,企業所需人才,應有合適方法入境,他們會遵守相關管制,尤其企業關鍵職位和替代人才雇用,都應考慮陸續開放。一位總經理離開,總要有接替人選進來。
歐洲商會舉例說,曾經有一家國際級大企業進行輪調,台灣區總經理調往新加坡順利任職,但是從新加坡調來台灣接任總經理的人員,卻遲遲進不來,非常麻煩,不符合實際作業需要,顯示現行邊境管制措施,有考慮放寬的必要,歐洲國家對人才流動非常開放,值得台灣參考。
彭博通訊社從去(2020)年11月開始,追蹤調查防疫期間,全球53個經濟體防疫成績,迄今已滿1年,上(11)月公布評鑑名單,台灣排名第47名,屬後段班,1年來的綜合排名為第31名。去年11月台灣排名曾經高居第2名,原因正是過嚴的邊境管制,影響防疫成績。
根據彭博通訊社統計,台灣疫苗覆蓋率比其他國家偏低,封城指數49,比其他國家略好,然而,航班數量和旅行路線數量,都遠不及已開放邊境的國家,導致防疫成績不理想,有檢討必要,適度開放邊境,讓人民恢復往來,應值考慮。
從澳紐商會及歐洲在台商務協會的建言,再看彭博通訊社的防疫評鑑報告,確實值得台灣參考,政府在境內防疫成績上,值得肯定,「清零」保護國人健康安全,但是在防疫策略上,宜視防疫績效彈性調整,適度開放防疫成效良好國家的商務,或國民旅遊互訪,避免台灣被邊緣化。
澳紐商會及歐洲商會的建議,確有道理,如何在確保疫情不致惡化情況下,保持彈性,讓商務人士有更彈性方式,進出台灣,不致付出太沈重的時間成本,影響來台工作意願,並適度開放與防疫成效良好的國家,人民互訪往來,促進台灣積極邁向國際化,不致因疫情影響國家長遠發展,防疫之路,或許可以走得更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