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1-30 09:35
首次發稿:2021-11-29 10:58
(台灣英文新聞/國際組 綜合報導) 2020年秋,東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立陶宛結束大選,由祖國聯盟(Homeland Union)丶自由運動(Liberal Movement)和自由聯盟(Freedom parties)等三個黨派組成的新執政聯盟強調,將本於價值觀發展外交政策:「我們將積極反對任何侵犯人權與民主自由的行為,並且將捍衛世界各地的自由奮鬥者,包括白俄羅斯和台灣。」
今年五月,立陶宛宣布退出由中國與中歐與東歐國家所組成的17+1合作機制。7月,立陶宛外長加布裡埃爾·蘭斯伯格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透露,將在包含台灣在內的多個亞洲國家設立代表處,提升與台灣的雙邊關系。中國對此表示抗議。
9月15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華盛頓會見蘭斯伯格斯,重申面對中國企圖施加的脅迫,美國將堅定地支持立陶宛。
11月18日,「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掛牌。令北京方面尤為憤怒的是,該代表處冠以「台灣」之名,而非在其他國家通用的「台北」辦事處。中方批評立陶宛通過此舉在世界上制造一中一台,公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並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系降至「代辦」等級。
價值觀之戰與戰略定位
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朗恩博士(Dr.Kai-Olaf Lang)認為,立陶宛此舉雖然的確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但這首先是出於立陶宛政府本身的願望和立場定位,以及地緣政治考量。他說:「立陶宛政府成立之初就提出要為自由民主而戰,支持世界各地為自由鬥爭,包括白俄羅斯和台灣。此外,立陶宛將中國視為俄羅斯的盟友。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現在正在華盛頓訪問,討論對抗中俄的印太戰略。這對像立陶宛這樣的國家來說確實是新鮮事。美國和立陶宛雙方都想以此對中俄發出地緣戰略信號。」
立陶宛獨立後一直站在反對俄羅斯影響力的前沿,並希望得到美國更多支持。1990年,立陶宛是第一個宣布脫離莫斯科獨立的蘇聯加盟共和國,立陶宛現任外長加布裡埃爾·蘭斯伯格斯的祖父、後來出任立陶宛總統的維陶塔斯·蘭茨貝爾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當時扮演了獨立運動領導人的角色。「立陶宛外長現在的做法也可以看作是沿襲蘭茨貝爾吉斯的家族傳統」,朗恩博士說。維陶塔斯·蘭茨貝爾吉斯11月18日參加了「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掛牌儀式。
對中國經濟依賴小
立陶宛人口僅280萬,經濟規模只有中國的1/270。不過,相比歐洲體量更大的國家,立陶宛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相當小。立陶宛經濟部長阿爾莫奈特(Ausrine Armonaite)曾表示,立陶宛對中國的出口只佔總出口的1%,就算有損失,也不是太嚴重。
德國之聲引述朗恩博士指出,一段時間來,中東歐國家紛紛對中國近年來對該地區投資規模小表示失望,而立陶宛正是因為國家小,對中國在經濟上依賴性小,即便受中國制裁損失也小,所以才不像歐洲其他很多國家那樣畏懼中國。
同時,在新冠危機中,立陶宛和其他歐洲國家越來越感到對中國產品、中國供應鏈依賴性太強可能帶來的危險。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11月24日就表示,立陶宛正在向世界展示一種抵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壓力的方式,那就是透過實現供應鏈的多樣化並與其他民主國家團結起來。據悉,立陶宛目前正和台灣商談在芯片(晶片) 領域合作建廠等事宜。
對北京而言,立陶宛雖是小國,地理位置卻很重要,是從中國到歐洲的鐵路貨運的一條經濟實惠的過境通道。目前,中國雖然停止了直達立陶宛的鐵路貨運列車,但並未停止經立陶宛通向其它歐洲國家的鐵路貨運。此外,鑑於捷克、波蘭等中東歐國家批評中國的聲音日漸高漲,北京也不得不擔心過於強硬的反應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引發更多仿效。
科學與政治基金會朗恩博士認為,出於包括以上因素在內的多種原因,北京現在雖然態度強硬,但只是降低雙方外交級別,目的也是避免局勢進一步激化,同時保留施壓空間。而立陶宛方面也並非一定希望事情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朗恩博士說,「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揭牌儀式上,外長加布裡埃爾·蘭斯伯格斯並沒有到場就是一個跡象。」
立陶宛呼籲歐洲各國
提高印太地區事務的參與度
德國之聲在另一篇文章中引述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24日出訪華府時表示,立陶宛正透過實現供應鏈多樣化與連結其他民主國家來力抗來自中國的壓力。他也呼籲歐洲各國提高印太地區事務的參與度。
立陶宛每年向中國出口的貨物價值約2.5億歐元,但這位外交部長說,更大的問題是供應鏈當中,中國製造的零件,立陶宛正在協同努力轉向其民主夥伴。
蘭斯伯格斯也向路透社表示,立陶宛將適應中國因其加強與臺灣關係而施加的經濟痛苦,強調這種損失是短暫的,因為立陶宛也正在努力在供應鏈中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他說:「在短期內,當你的合同被削減時,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痛苦的,但這是短暫的,因為市場會適應,公司也會適應。」他還向路透社透露,中國不僅切斷與立陶宛公司的聯繫,而且還與第三國的公司接觸,迫使他們不要與立陶宛做生意。
蘭斯伯格斯說:「我們生產的很多東西都是與中國部分合作生產的,或者在中國境內生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找到創建供應鏈的方法,以及如何使供應鏈更具彈性,以便它們能夠承受這種脅迫。」
雖然部分歐洲國家感歎美國越來越關注亞洲,但蘭斯伯格斯說,立陶宛希望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北約夥伴」,展現對印太地區的興趣。他也提到,雖然立陶宛與臺灣之間存在巨大的地理與文化差距,但經歷過蘇聯共產主義統治的立陶宛人對臺灣人有一種「親情感」。
蘭斯伯格斯也呼籲歐洲國家參與更多印太地區的活動,以增強其經濟安全。他說:「我們必須明白,現在每個國家都在參與印太地區事務。我們的一些北約盟國正在該地區承擔重大責任,向各國提供安全保證,這意味著我們也必須至少瞭解正在發生的事情,或者可能在其中扮演一些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