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張雅鈞 台北採訪報導) 台北近年致力升級智慧城市有成,市長柯文哲表示,市府團隊自民生問題著手,透過公私協力模式大膽創新,利用大數據及AI科技優化交通、教育、無接觸服務等體驗,並鼓勵市府團隊勇於創新、不怕犯錯,全力打造首都成宜居永續城市。
「所謂smart,是我解決你的問題」
2019年新加坡伊甸園戰略研究所(Eden Strategy Institute)全球50大頂尖智慧城市排名中,台北市超越西雅圖、溫哥華、東京,名列全球第16名。一年後的「2020 IMD全球智慧城市指數」中,更躍居第8名,亞洲第2名。
台北市打造智慧城市成績斐然,並非團隊閉門造車,而是公私協力。2016年「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TPMO)」成立,不僅有市府提出問題請業者腦力激盪的「top-down」策略,也有業者向市府毛遂自薦的「bottom-up」途徑,雙管齊下將政府作為智慧城市平台,把台北市作為生活實驗室,透過試辦讓公私部門激盪的火花落地為政策,為市民創造智慧新體驗。
柯文哲表示,科技始於人性,而「所謂智慧,是解決民眾的問題」。像是校園APP點餐系統、免追垃圾車的iTrash回收整合服務站、疫情期間的「台北通」QR Code防疫實聯制掃碼登記入場等,解決一切的不便利。
「台北通」APP整合各項市府線上服務,並結合智慧支付平台提供付帳功能、優惠訊息、實名驗證、疫苗施打預約、熊好券,還有健康通行證,市民只需一機在手,便可輕鬆使用各項服務。「台北通」更獲得2021年IDC亞太區智慧城市大獎「公民參與」類別優勝,同時「臺北市科技輔助防疫專案」也奪下「公共衛生與社會服務」大獎。
集多項市政服務於一身的台北通,獲得國際獎項肯定。 (圖/台北市資訊局 提供 )
智慧城市:落實於人民日常生活
柯文哲稱,台北的智慧改變更多是藏在細節裡,「市民通常要離開台北市後才發現不同之處」。台北市車水馬龍,通勤時間更是水泄不通。透過AI監控,台北市的紅綠燈隨交通時況變換秒數,改善交通壅塞,給市民更優化的通勤體驗。台北市也推廣學雜費電子支付,便利家長、節省行政成本並兼顧永續環保,該市中小學綁定率超過六成,金華國小更高逾九成六。
柯文哲強調,「政治,要落實在人民生活的每一天。」
疫情時間撐起遠距教育重責的「酷課雲」線上教學資源整合平台,也體現首都智慧基礎建置的超前部署。2016年就上線的酷課雲,透過影音資源與課堂系統的結合,不僅台北市的學生能在線學習接受評測,與北市合作的13個縣市學生也一同受益,疫情期間點閱率破億。不僅如此,海外逾千所僑校也可藉由系統進行各項學習,「一項城市建設,打破時空限制,觸及所有中文使用者與學習者」,這樣的外溢效果讓柯文哲引以為傲。
柯文哲市長於大數據中心視察。(台灣英文新聞/ 張雅鈞 攝影)
鼓勵創新允許犯錯,以數位轉型推動智慧城市
6年來,台北市以「智慧政府」為核心,帶動建築、交通、教育、健康、環境、安防及經濟等7面向的發展,推動超過250個以上的公私協力智慧專案,來為市民打造更宜居永續的環境。柯文哲坦言,「我們不可能靠單一事件改變整個城市,所以從交通、教育等方面做起,累積成全台北市的改變。」
隨著後疫情時代來臨,台灣也在「防疫、紓困、轉型」中走向新常態生活。柯文哲指出,「轉型」最為重要,而且首重數位基礎建設。透過臨櫃服務e化、pay.taipei、大數據中心等數位治理和數位政務來服務市民是市政的關鍵。今年2月市府也出版《臺北市後疫情時代產業數位轉型政策白皮書》來進一步推動智慧服務。
台北市的智慧建置領先全國、備受國際肯定,這樣的推進力道,離不開柯文哲「鼓勵創新,允許失敗」的治理哲學。柯文哲強調,團隊堅持做事,為市民解決問題,有創意有依據就放膽做,「帶著企圖心堅持下去」。
台北是政府打造開放、創新的工作環境,鼓勵公務員不怕犯錯,勇敢創新,全力為民服務。 (圖/台灣英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