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 / 黃紫緹 綜合報導)被視為攸關地球存亡重要一役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正在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如火如荼舉行,逾百位領袖同意致力於2030年之前終結「去森林化」(deforestation)活動,是本次氣候峰會達成的首個重大協議。
森林具有吸收溫室氣體的功能,但人類無止盡的伐林行徑,已致林木不斷減少,加劇氣候變遷衝擊。承諾簽署的國家包括加拿大、巴西、俄國與印尼,光是這些國家就佔了全球林地85%,巴西亞馬遜雨林更有「地球之肺」之稱,若締約國皆能兌現支票,對環境保育不啻注入一劑強心針。
根據BBC,此一倡議的內涵亦包括創立140億英鎊(新台幣5,320億元)基金,由公部門與私部門共同貢獻。其中,11億英鎊將用於保護位於剛果盆地(Congo Basin)的全球第二大熱帶雨林,部分資金則會供予開發中國家,助其復育林地、打擊野火、對原住民族群提供支持。
此外,28國允諾不再從事涉及去森林化的食物與農產品交易,如棕櫚油、大豆與可可。逾30家全球最大企業,則承諾挹注資金,終結伐林相關活動。
然而,支票誰都會開,兌現的真心卻有待證明。2014年在紐約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各國雖夸夸而談終止毀林的決心,卻淪為空話,未能將言語付諸行動。倫敦大學學院氣候與森林專家Simon Lewis更指出,雨林地是畜牧業重要地區,人類對肉類需求暢旺,英美尤然,但該協議卻未就此議題進行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