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10-13 23:22
預約及登記平台:1922.gov.tw
相關新聞: 台灣10/9新增4例COVID-19確定病例•包括1本土3境外 立陶宛贈台疫苗效期為10/31與11/30
首次發稿: 2021-10-08 21:32
(台灣英文新聞/生活組 綜合報導)據指揮中心統計,近兩天共有3批、約290萬劑BNT及莫德納疫苗抵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8日)表示,這3批疫苗預計在第12輪、10月22日以後開放民眾施打。
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第8批自購的113.21萬劑莫德納疫苗,已於8日凌晨自美國亞特蘭大啟運,預定8日深夜至9日清晨抵台;民間捐贈的88.92萬劑BNT疫苗今天清晨已經運抵台灣。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第11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對象再擴大,其中BNT疫苗將從原本47歲以上擴大至45歲以上民眾,預計加開15萬名額,該輪預計提供119.1萬劑BNT疫苗、103萬劑AZ疫苗接種。
根據指揮中心規劃,第11輪將提供BNT疫苗及AZ疫苗,並於11日起分流預約,15日至21日開放施打。
依規劃,第1劑BNT疫苗將開放45歲以上、12歲至22歲民眾以及18歲以上第9類對象接種第1劑BNT疫苗;第2劑AZ疫苗則開放7月22日前已接種第1劑疫苗的18歲以上民眾,以及7月30日前已接種第1劑疫苗的54歲以上民眾。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因應這2天陸續有2批、約178萬劑BNT疫苗抵台,未來可望從44歲一口氣開放到23歲;另有一批約113萬劑莫德納疫苗將抵台,將作為第2劑疫苗使用,上述3批、共290萬劑疫苗預計在第12期、約10月22日後開打。
另一方面外界關注台灣何時開放邊境,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在立法院提出4項考量,第一是自我保護力,指的是疫苗;第二為社區防護監測,與口罩和洗手相關;第三為醫療應變能力;第四為相關藥物準備。
立法院會今天邀請行政院長蘇貞昌率同部會首長進行施政報告總質詢。民眾黨立委蔡壁如質詢,目前各行各業都有開放指引,台灣不可能長期鎖國,在邊境防疫的部分有沒有相關的管制指引。
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表示,原來的邊境管制戰略是阻絕於境外,所以有14天居家檢疫期。至於若要跟病毒共存,他說,要有「面臨跟病毒共存亡的情況」的體認,而目前隨著國際疫情的情況,未來是朝自我保護的方向,如果台灣能建立一定程度的保護力,就會配合開放邊境,也有相關的降級標準。
至於是否有SOP(標準作業程序),陳時中說,會有幾個大的考量角度作為邊境開放的參考,第一點是自我保護力,指的是疫苗;第二點為社區防護監測,與口罩和洗手相關;第三為醫療應變能力,為萬一疫情再起,是否能及時因應、照顧病人;第四點為相關藥物準備。
蔡壁如也關切目前台灣疫苗戰略方向,是要自主研發、代工或是採購疫苗。陳時中說,整體戰略沒有改變,自主研發有高端疫苗的成功案例,代工雖然談失敗,但現在與其他的研發大廠持續在談,疫苗也在持續購買中。
蔡壁如追問,目前花費在疫苗的預算有多少;她並提到,民眾配合政府政策接種疫苗,若因此傷殘或致死,希望相關救濟能從寬。
陳時中回答,截至目前大概花費新台幣240億元。在疫苗救濟方面,是採合理、約略從寬的方針,但目前相關症狀與疫苗間都是時序關聯。他說,如果沒有合理關聯,會使醫界面臨困境,將來所有的時序關聯都會變成醫療傷害,所以一定要建立合理性。
台灣指揮中心: 近日共290萬劑BNT及莫德納疫苗抵台•第12輪10/22後開打 陳時中強調:開放邊境有4大考量
台灣10/9新增4例COVID-19確定病例•包括1本土3境外 立陶宛贈台疫苗效期為10/31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