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外館正名為「台灣代表處」,是我國近年來的目標之一,其中,若是美國能夠同意,不僅是最大指標,更是台灣在國際舞台的重大突破。不過,這項消息在拜習通話之際曝了光,顯示這一步要更小心謹慎,才能避免美中台關係產生劇變。
我國在世界各地設有上百個外館,由於中國近年頻頻搞小動作,要求我外館移除「中華民國」或「台灣」的名稱,改用「台北」的名義,我方於是開始反制,去年首波開設「台灣駐索馬利蘭共和國代表處」,今年更透露出「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在規畫中,這也創下歐洲首例。
此外,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日前通過「歐盟─台灣關係與合作」報告的修正案,建議歐盟將「歐洲經貿辦事處」更名為「歐盟駐台辦事處」,這項提案,預計10月送請歐洲議會進行最後表決。
此外,前幾天也傳出,美國拜登政府正考慮同意我駐美代表處,要從「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這對台灣來說,當然是值得慶幸的事,意味著台美關係又往前邁進;只是,這個議題檯面下可能暗潮洶湧。
我國向美方提出外館正名的建議,從今年以來持續進行中,但卻在此時突然由英國金融時報率先披露,而不是美國媒體,非常值得玩味。這不禁令人想起蔡英文在2012年總統大選時,金融時報曾引述一位不具名歐巴馬政府官員的談話,暗指蔡英文無法穩定兩岸關係,間接造成蔡英文當年落選的原因之一。
美國透過國外媒體操作議題,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次外館更名也有類似的痕跡。此外,選在拜習通話之際,可能也有政治上的意圖。
美國總統拜登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時,絕對不會是臨時起意,但我方事前並未接獲美方「知會」,反而是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外交部長吳釗燮訪美行程一併被外媒曝光,還將這行程與外館更名議題連結在一起。
其實,外館更名的主導權,一直在美國手上,台灣發球後,美國要不要接球,或是何時揮棒,美國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法和時機來處理。雖然外館正名仍是進行式,美國尚未決定、也沒把話說死,但此刻拋出這個話題,是美方想向中國施壓的可能性較高。
其中一個原因是拜習通話時,拜登提議和習近平舉行面對面峰會,但習近平給了一個軟釘子,要求中美之間氣氛必須先有所改善。由於美方的目標沒有達成,所以讓台灣正名議題浮上枱面,等於是把自己手上的另一張牌直接亮給中國看。
台灣在美國的外館正名,憂喜參半,一方面是美國確實在思考,一方面也把此事當成自己籌碼在操控,台灣在此事宜緩不宜急,在審時度勢後,才能一步步達到正名目標。
(作者李平華,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