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於4月30日至台灣創價學會(Taiwan Soka Association)以「巴黎協定x SDGs啟動世界大翻轉」為主題進行演講,他表示,聯合國的《巴黎協定》中有一條款是「凡是不做碳中和的國家,沒有減碳的國家,進口到加入減碳排的國家時就要抽碳關稅」,而這一碳稅將影響出口國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
簡又新表示,2015年聯合國通過二個重要的協定,一個是《巴黎協定》,另一個《SDGs (永續發展目標)》,而這二個協定將翻轉我們的世界。當年有150個國家和元首或者總理簽署,他們認為這是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他們要去支持、要去參與、要去見證。
簡又新分享,聯合國經過20年的會議討論,科學家總於得到一個共同結論,「停止化石燃料的使用」、「轉型用再生能源」、「讓地球的溫度不超過攝氏二度」、「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
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全世界第三大排放國歐盟卻在2019年12月正式宣布,歐盟2050年要達到碳中和。中國在2020年9月宣布,2060年碳中和,日本和韓國在同一年10月也紛紛宣布,在2050年達到碳中和。
這些大國都設立了碳中和的目標,全世界也有60%開始立法朝著這個目標邁進。聯合國希望今(2021)年12月召開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會議時,加入碳中和的行列的國家能提升到90%。
台灣人是全世界排碳國家最多之一,全因我國有不少能源,如天然氣、煤、石油都是進口並在國內生產,進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加上每人平均一年要排碳11.5公噸,要達到零碳排,是有些困難。
簡又新表示,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但不能置身事外。全因聯合國的協定中有一條條款「凡是不做碳中和的國家,沒有減碳的國家進口到加入減碳排的國家時,就要抽碳關稅」,這將影響出口國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巴黎協定》中所講的氣候變遷將帶給人類生存與文明兩大挑戰,第一是「實體風險」、另一個是「轉型的風險」。實體風險指的是,暴雨、乾旱、北極熊死掉,然而真正影響全人類的是轉型的風險。
簡又新為此提出六項過渡風險,分別是「政策與法規」、「科技的創新」、「市場的轉變」、「知名品牌減碳引領價值鏈變化」、「外部成本內部化,全面改變產業價值」及「ESG投資與撤資」, 這都是各產業界將面臨的轉型風險。
當中的「市場的轉變」指的是告別化石燃料,歐洲國家及OECD國家都在逐步淘汰燃煤發電廠。「知名品牌減碳引領價值鏈變化」如蘋果(Apple)宣布,自2030年起,他的供應鏈將全部用綠電,這項決定對台灣身為供應鏈之一,是一大挑戰。
另外,年青一代的環保意識抬頭也將帶來新的衝擊,如格蕾塔·童貝里(Greta Thunberg)聽到地球面臨氣候變遷時,發現上一代討論此議題,多無實際行動,她決定放下書包,透過社群媒體號召其他同年齡的孩童,每週五不讀書,到國會遊行,讓大家聽見他們的聲音,重視地球的永續。
台灣投入環保工作已長達30年,他分享廢寶特瓶與咖啡渣,經過科技的創新,成功的研發出成衣原料,而最有名的是2018世足賽,有一半的參賽國家的運動員是穿台灣製的球衣,雖然台灣無法踢進世足賽,但至少我們送了球衣進去了。
簡又新呼籲,改變觀念,才能從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市場模式去逐一落實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因為大家要先有意識才能有共識,有了共識後才有行動,有了行動才能改變生活習慣,也才能有新的永續發展。
台灣英文新聞Taiwan News 林靜怡/編輯整理,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