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電動車時代來臨】工研院點出台廠潛在4大商機 和碩童子賢:未來台灣汽車產值上看6兆美元
(台灣英文新聞/生活組 綜合報導)代工大廠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昨(16日) 晚出席玉山和碩科技論壇受訪說,電動車產業現在是「小學三年級」,預計還要5年才能「畢業」、達到汽車產業1成占比;他也看好和碩布局電動車將陸續有收成機會。
媒體詢問和碩手機產品策略及缺料問題,童子賢表示,很多關鍵物料是客戶自己掌控,和碩會盡力去催,要進料的時候會催料和聯絡協調。但是過去一年來因為疫情關係,對通訊、網路和電腦等設備的需求大幅增加。
在這種情形下,他認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開心的是台灣的半導體工業在全世界非常強,過去一年超越南韓,成為全球第二名。但憂心忡忡的是,因為需求特別強,就會產生排擠效應,難避免晶片供應的爭奪,因此在產業上有很多協調空間。
和碩電動車策略
談到電動車策略,童子賢表示,和碩已默默從事6、7年,布局必須從研發開始。汽車不同於一般消費品,通常能立足於市場的,都是在某個國家、地區或全世界具有雄厚資本及一定規模的公司,才有辦法生存。
童子賢指出,和碩在汽車領域聚焦兩大面向,一個是電動車,另一個是傳統燃油車的電子化趨勢,和碩都已投入很多年。不同於掌上遊戲機等產品每一兩年就會更新,汽車是耐久性消費財,消費者買入汽車使用,少則5到7年,多則十幾年還在使用。
他說,客戶因為有相關需求,對和碩的研發配合度也會要求很高,因此布局要先從研發著手,從研發到製造要好幾年。和碩過去已經默默努力很多年,隨著市場成長,相信陸續會有收成的機會。
外界關注和碩赴美設廠進度,童子賢低調回應,客戶要求和碩保持同步,以客戶進度為準;因為OEM的紀律,和碩不隨便替客戶發言。
童子賢認為,當電動車市場逐漸起來後,成長性會相當高,現在還很難預估。如果有成長,可能會用倍數計算,而不是用百分比計算,原因是整個電動車產業現在是「小學三年級」,全球約幾百萬輛,反觀全球汽車約1億輛,在電動車占比達到1成之前,「都不算小學畢業」。
至於電動車產業何時可以「念完小學」,童子賢推測應該需要5年左右,也就是在2025年或2026年可以達到電動車占比超過10%;預期到2030年,電動車在整體汽車產業占比應該會到3成左右。在電動車產業,台灣的零組件、系統模組或各方面如果有參與機會,是一個不小的發展機會。
賴哲彥: 台灣應學習
如何為Tier 1車廠提供服務
和碩車用電子部總經理賴哲彥指出,台灣廠商比較缺乏為第一階(Tier 1)一級車廠直接提供服務的經驗,和碩有幸扮演Tier 1廠商供應鏈的角色,中間過程很漫長,從初期產品開發至少要2到3年,隨後投入市場,往往第一個案子拿到的數量很有限,屬於觀察期,要等到第二個案子才會看到收益。而且汽車產品的產線投資往往比其他產品更高,很少廠商能經得起動輒10年的折磨。
不過,賴哲彥也提到,一旦能拿到車廠認證,有了實績,其他車廠才會找上門洽談試產。這對台灣是很好的機會,整個台灣供應鏈都有機會「搭便車」,建議台灣應該學習如何為Tier 1車廠提供服務。
沈國榮: 蘋果Apple Car已進入測試階段
部分廠商產品開始送樣
外傳蘋果看好電動車市場,正積極開發Apple Car,汽車傳動系統製造廠和大董事長沈國榮引述供應商消息透露,Apple Car已經在測試階段,部分廠商產品開始送樣。
玉山和碩科技論壇16日晚間舉辦全球電動車發展趨勢與未來商機論壇,沈國榮受邀分享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新時代。
沈國榮指出,和大很早就切入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供應鏈,協助提升傳動系統。他認為,電動車產業對台灣來說是很重要的契機,包括在馬達、電控、減速器和差速器等,台廠都有機會,而和大已在減速箱和差速器領域布局數十年。
不過他指出,台灣在電動車相關動力測試、參數蒐集、差速器量測等技術,仍有迎頭趕上的空間。
談到蘋果Apple Car進展,他進一步引述供應商消息透露,蘋果Apple Car已進入測試階段,部分廠商產品已開始送樣。
和大在嘉義大埔美精密機械園區布局自動化生產線,沈國榮透露嘉義廠請不到員工,只好依託機器人,現在和大在嘉義廠區產線均是自動人工智慧AI化。
和大目標: 爭取電動車高階市場
展望全球電動車市場,沈國榮預估到2025年,全球電動車市場可成長到1200萬輛,和大目標持續穩站全球2成以上電動車滲透率,目標成為全球純電動車減速器和差速器元件最大供應商,爭取電動車高階市場。
他指出,電動車滲透率越來越高,勢必牽動全球傳統汽車引擎和變速箱產業版圖變遷。
沈國榮還透露,當年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曾致電給他,邀請沈國榮見面,王永慶當時談到,台灣在汽車變速箱和引擎沒法自主製造生產,需要外購,這番談話讓沈國榮印象深刻。
Apple Car預期2023年測試完成
估計2024年量產
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沈國榮引述供應商消息指出,蘋果將在2022年決定Apple Car製造計畫,2023年完成測試作業,預期2024年量產,屆時蘋果可能自建廠區製造Apple Car。
他指出,目前Apple Car已進入測試階段,主要以試作、擷取參數、設計變更作業為主,部分廠商開始產品送樣,他透露以減速機構件為主。
沈國榮也表示,蘋果目前與韓國品牌車廠洽商合作Apple Car的計畫已經暫停,不過預估蘋果在2022年會決定Apple Car的製造計畫,屆時是與車廠合作、合併建廠、或是委外製造,結果將會明朗。
他預期蘋果Apple Car初期測試或試產階段可能委外,但進入量產階段,蘋果可能會自建產能製造Apple Car,因為有太多核心技術無法外洩,且蘋果會掌握Apple Car軟體更新關鍵技術。
對於台灣供應鏈商機,沈國榮預估台廠還是以供應零配件為主,但若有像是鴻海推動的MIH平台聯盟整合零配件,也是可期的力量,若成熟會是台灣的契機。
和大也展開美國布局作業,沈國榮規劃和大3年內要在美國德州設廠,主要因應美國電動車市場需求。
鴻海集團技術長魏國章:
MIH聯盟已有全球1065家廠商參與
電動車發展趨勢備受關注,鴻海集團技術長魏國章16日受邀在論壇分享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新時代。他說,目前MIH聯盟已有全球1065家廠商參與,聯盟規劃7月起獨立運作,積極布局電動車造車應用。
魏國章指出,鴻海集團推動MIH平台聯盟,要帶動以軟體定義和開放平台為基礎的電動車產業。他透露,到今天(3/16) 為止,MIH電動車平台聯盟已有全球1065家廠商參加,其中30%是全球性的廠商、接近200家新夥伴的背景則與網際網路(Internet)有關。他預期,這些新夥伴將在電動車產業演進過程扮演重要角色。
魏國章也透露,MIH聯盟規劃7月起獨立運作,初期將以造車為主,未來要提升使用者體驗。
中央社報導,根據公開資料,有越來越多廠商加入MIH聯盟,例如韓國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網絡安全(cybersecurity)方案供應商AUTOCRYPT在15日宣布加入;南非電動車及電池技術新創公司Mazibuko Motor Company日前也宣布加入。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
今年將考量、是否在美國設電動車產線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16日也透露,今年將會考量決定、是否在美國威斯康辛州還是墨西哥設立電動車產線,預估到2023年,鴻海在電動車投資規模將會明顯增加。
劉揚偉16日下午受邀出席台灣外籍記者聯誼會,並回答提問。
記者問及鴻海集團是否規劃在北美市場設立電動車產線,劉揚偉透露,鴻海集團今年將會考量決定、是否在北美市場建立電動車產線,地點可能是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或是墨西哥,還要經過仔細考量。
劉揚偉指出,鴻海集團在威州和墨西哥都設有廠區,不用等待基礎建設且可縮短時間。
談到投資電動車領域,劉揚偉透露,鴻海集團去年投資規模在新台幣100億元之內,今年估計投資規模會比去年多一些,仍在預算規劃內,明年(2022年) 相關投資規模將增加30%,到2023年投資規模將會明顯增加。
對於美國威州投資案,劉揚偉透露,在威州廠區製造什麼產品,將在今年7月前塵埃落定。
鴻海集團在2月下旬宣布與北美電動車與行動方案解決公司Fisker簽署合作備忘錄,打造Fisker品牌電動車產品,預計2023年第4季量產。Fisker董事長暨執行長菲斯克(Henrik Fisker)向媒體表示,未來有很好的契機在美國生產電動車,部分原因是鴻海集團在美國威州已經設廠,引發外界揣測鴻海是否要在美國設電動車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