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財經組綜合報導)中國半導體業龍頭中芯國際(SMIC)周日(4日)晚在香港交易所發布公告,證實上月27日流傳的美國出口管制消息,公司指已與美國工業與安全局展開溝通,也坦承會對未來生產經營造成重要不利的影響。
這也是繼華為後第二家遭川普政府制裁的中國科技公司。英國金融時報上月引用取得的文件複本報導,美國商務部計劃限制美國企業與中芯之商業活動,美企必須取得許可,方能出貨中芯,而此舉將使中芯無法取得關鍵的半導體製造軟體與設備。
公司在4日新聞稿中指出,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已根據美國出口管制條例向部分中芯供應商發出信函,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會受到限制,須事前申請出口許可證後,才能向中芯國際繼續供貨。
公司表示,針對該出口限制,已與當局展開了初步交流,接下來也會持續溝通。公司目前也在評估出口限制對公司經營活動影響,預估對公司未來生產經營可能會產生重要不利影響,對此公司會擇時再發布公告。
調研機構TrendForce旗下半導體研究處對此發展也提出觀察,與中芯有最直接供應關係的美系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包含應材(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美商科磊(KLA)將首當其衝,除此之外,荷蘭商艾司摩爾(ASML)也因其零件主要源自於美國而在限制範圍內;相較之下,矽晶圓及半導體化學原物料主要由日系及歐洲供應商為主,初步判斷衝擊較小。
根據TrendForce統計,目前晶圓代工市場仍以台廠以65%市占居冠,其次則為韓國的16%及中國的6%。中芯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占率約為4%,全球排名第五,在中國地區則位列第一,也是中國目前唯一在14nm以下先進製程發展藍圖較為明確的晶圓製造商,作為中國半導體製程領頭羊,面臨上游設備及原物料斷炊危機,將對其先進製程的發展以及中國半導體設備自製之路造成嚴重的衝擊。
TrendForce表示,美國對於中芯的斷供影響恐大於福建晉華與華為,雖然近年來中國設備廠已迅速藉由與國內晶圓製造廠合作加緊練兵,但相較於晶片生產製程技術已逐步拉近與國際大廠的距離,中國設備廠的發展腳步仍落後國際大廠。因此,中芯未來若少了國際設備的支援,先進製程的發展與演進將遭受阻礙,而整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也將隨之受到衝擊。
除了美國的出口限制,其實在近年中國晶片發展熱潮下,各地方政府缺乏專業理性盲目響應,已讓不少相關大型晶片計畫成為「爛尾樓」。新華社旗下周刊《瞭望》9月30日報導,在過去1年多,江蘇、四川、湖北、貴州及陝西分別有六個人民幣百億級的半導體計畫已先後停擺。這些爛尾計畫羅列如下:
公司名稱 | 地點/成立時間 | 現狀 |
德科碼(有南京台積電之稱) | 南京/2015年 | 宣布破產,廠房興建停擺、法人代表法院屢傳不到 |
格芯成都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 | 四川成都/2017年 | 欠薪欠工程款,尋覓新投資人 |
華芯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 | 貴州/2016年 | 貴州省政府與美國晶片巨頭高通(Qualcomm)合作建立,已停業,目前破產清算中 |
武漢弘芯半導體製造有限公司 | 武漢/2017年 | 原先擬規劃總投資高達1,280億元,曾大挖台灣台積電高管,目前瀕臨破產 |
陝西坤同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 | 陝西/2018年 | 高階主管全走人、欠薪欠工程款 |
江蘇德淮半導體有限公司 | 江蘇/2018年 | 欠薪欠工程款 |
不過根據大紀元的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20日,中國的晶片相關企業有4.53萬家,今年前兩季新註冊企業有0.46萬家,同比增長207%。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魏少軍表示,憑著一股激情一窩蜂大搞晶片產業,成功概率恐怕不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