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共和國(Suomen tasavalta)通稱芬蘭,是高度已開發國家和福利國家,人民享有極高標準的生活品質,芬蘭在2018至2020年連續三年被聯合國《世界幸福感報告》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2018年全球各國人均收入報告,芬蘭人均所得為47,820美元排名第1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49,845美元,無論文化、生活、環境等面向民眾都相當滿意,且在對抗氣候變遷的議題上,芬蘭政府更承諾在2035年達到碳中和。
芬蘭是如何做到的呢?其成功關鍵在於優質的教育制度以及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最好的例子就是芬蘭總理桑娜·馬林(Sanna Mirella Marin)。
2019年馬林以年僅34歲之姿就任芬蘭總理,不僅是芬蘭史上最年輕的總理,也是全世界最年輕的現任總理。出身勞工家庭的馬林曾經四處打工,擔任過售貨員,當時許多人因此看不起她,質疑她的能力。對此馬林在推特上回應,「在芬蘭,每一位來自貧窮家庭的小孩都可以接受教育,成就人生目標,即使是收貨員也可以當上總理。」由此可知,芬蘭不僅教育制度完善且有良好的社會流動性,相當不容易。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芬蘭比起其他北歐國家更為嚴酷。芬蘭曾在二次世界大戰與德國聯手,德國戰敗後芬蘭便受到蘇聯的牽制。為避免進一步受蘇聯控制,芬蘭和瑞典、奧地利一樣成為中立國。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不再受到蘇聯牽制,並在1995年加入歐盟。即使有這樣的背景,芬蘭仍然在二戰後的三十年內,建立了全世界最先進的社會福利制度。
概觀來說,芬蘭福利制度的概念以眾人平等為基礎,孩子沒有輸在起跑點的壓力,確保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而高福利的背後仰靠的是高稅收及對政府的信任。芬蘭人近一半的薪水要繳稅,光是芬蘭將近一半的GDP就來自於稅收,是全世界第四高,且芬蘭人相信政府,願意貢獻國家。根據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發佈清廉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芬蘭數年來的排名都在前幾名。
芬蘭在政治上採雙首長制,總統負責外交,總理負責對內行政。芬蘭有五大政黨,規模相當,因此芬蘭的國家政策仰賴政黨間的溝通、協商與合作,發展出一套獨特「聯合政府」的模式,總理的工作便是從中協調,找出共識以制定政策。芬蘭五個政黨的黨魁都很年輕且都是女性,大家平等接受優質的教育,所有人都可以思考自己要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因此可以跨越黨派合作,商討國事。面對氣候危機,需要政治的連續性,並且讓所有人都參與,「聯合政府」的決策模式便派上用場,這也是為什麼芬蘭在對抗氣候變遷能做得好的原因。
總理馬林認為,上一代人對未來的重大問題做得不夠,因此我們需要採取行動,而對抗氣候變遷更是她所關心的核心議題,馬林成功的讓她關心的議題變成大家關心的事,因此芬蘭政府承諾在2035年實現碳中和,將以北歐的福利模式,推動公平、公正的氣候轉型。如果達成,芬蘭將成為世界上首批實現淨零排放的國家之一。
在台灣,越來越多民眾知道氣候變遷與氣候危機,因此許多人開始從生活中做改變。氣候變遷是科學事實,但得靠政治決策才能實現,決策過程需要公平、公正、公開,透過討論以找出大家可以接受的折衷作法。
那麼芬蘭怎麼做呢?芬蘭為達成碳中和的目標,因此祭出許多減排措施。諸如加強碳匯(Carbon Sink),以森林、土壤、海洋、凍土等,作為溫室氣體的天然吸納庫,以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等;淘汰化石燃料,推動能源轉型,芬蘭的電力生產有32%來自核能,46%來自再生能源,換句話說目前芬蘭已經達到80%的電力都無碳排放。
對抗氣候變遷不僅需要每個人的努力,更要仰靠政治。台灣有80%的電力來自化石燃料,與芬蘭剛好相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芬蘭在地理環境的先天條件優於台灣,更容易推動碳中和政策,但其溝通模式與精神值得台灣借鏡。應對氣候危機,推動氣候轉型勢必會有犧牲,過程難免會有爭論。為降低碳排放,高汙染行業勢必將受到衝擊甚至影響經濟,我們可以從芬蘭身上學習,讓民眾積極參與氣候政策落實公正轉型,透過不斷對話,共同制定政策以降低民眾的疑慮。
台灣英文新聞Taiwan News 林靜怡/編輯整理,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