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難道是地球環境的特效藥?
自新冠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全球,接連奪走數萬條人命、衝擊全世界經濟,然而當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後,地球上的污染也跟著減少。從人造衛星所拍攝到的照片可見,隨著各國政府實施封鎖措施後減緩人口流動,加上企業接連關閉工廠,使得全球碳排放大幅減少,生態環境因此逐漸恢復生機,例如在印度許多城鎮,現在用肉眼即可看見有「世界屋脊」之稱的喜馬拉雅山脈,疫情前被空污雲遮蔽,如今卻在短短21天重現在人們的眼前。此外,隨著人們減少活動,無數城市頒布「禁足令」甚至「封城」,街道變得人煙稀少,出現了許多動物踏足人類活動區域的現象,例如英國的山羊成群結隊在市區大搖大擺的閒晃、西班牙的棕熊跑到馬路逛大街、日本奈良的鹿少了遊客餵食,開始吃掉公園跟人行道的花花草草。這些都是疫情前不曾見過的光景,不禁使人們開始反思:疫情過後是否有與生物、環境永續共存好方法呢?
疫情過後如何與環境永續共好,是道難題更是挑戰
永續發展的核心是環境、社會與經濟三個面向都必須兼顧。以往我們為了發展經濟,而犧牲了當地環境,相關案例不勝枚舉;而新冠疫情爆發後,環境面雖然有所改善,經濟面與社會面卻出現嚴重問題,許多人因此停工失業,導致生活困頓,從永續的角度並不是好事。
隨著台灣疫情的趨緩,開始出現了所謂的「報復性消費」及「報復性旅遊」。然而目前的旅遊方式,其實是不永續的。以小琉球為例,小琉球一直是國人青睞的旅遊勝地,美麗的海景、豐富的潮間帶生物,還有可愛的海龜,旅遊人潮年年增加,為當地創造不少就業機會並帶來可觀的觀光收入。然而大量觀光人潮同樣也帶來不少環境衝擊,根據海洋委員會2019年的研究指出,在眾多遊客踩踏的導覽區內之平均物種數及個體數都比導覽區外少約30%;兩個潮間帶的生物密度和2014年同期調查結果相比,大約少了80%,足以證明過去五年的觀光人潮已造成生物數量明顯減少,是相當嚴重的問題。因此,當地政府與民間團體也開始擬定政策,諸如收取入島費、推廣減塑旅遊等等。除了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努力,民眾也須具備「永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的觀念,不僅照顧當地人,也要愛護當地環境。
去碳化與再生能源發展的趨勢下,石油世紀可望成為歷史
最近國際媒體開始使用新常態(New Normal)來形容疫情後的世界,表示在經濟復甦後,全世界有著前所未來有的改變。最顯著的改變是對於能源需求,以及石油依賴的減少。根據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今年4月發佈的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恐導致今年全球能源需求暴跌6%,相當於印度全年消費量,創70年來最大跌幅。而5月原油期貨從18美元跌到變成負40美元的怪例,創下歷史新低,若持續維持過低價格,恐造成美國國內逾500家石油公司倒閉,失業人口也將跟著攀升,IEA更預估今年原油需求將大跌9%至2012年消費量水平,創歷史最大降幅,同時煤炭需求衰退8%,天然氣與電力皆下滑5%;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的發展,加速了能源轉型的腳步。根據IEA的報告指出,再生能源需求將持續攀升。而能源需求銳減,連帶使得全球碳排量下降。今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預估減少8%至306億噸,為2010年以來最低水平,可望抵銷過去10年來的碳排放增幅。
石油世紀何時終結?又為何終結?
就環境面來說,「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自2015年頒布,其目的為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聯合國希望在2050達到此目標,換句話說,根據國際上的既定政策,結束石油世紀是時間上的問題;從經濟面來說,投入服務業的人口越來越多,以台灣為例,服務業產值佔GDP比重70%,且服務業多是使用勞力與腦力,對能源的需求相對較少。我們可以計算,自1970年至今,每產一塊美金的GDP所消耗的原油,只有過去的一半,因此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可望終結石油世紀;另外技術的進步亦大幅減少對油的使用與依賴,例如電動車、油電車等效能愈來愈高,加上世界各國都開始放棄柴油車,可望在科技的進步下,交通運輸層面能完全捨棄對於石油的使用。綜合以上,石油世紀的結束可說是指日可待。
台灣英文新聞Taiwan News 林靜怡/編輯整理,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授權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