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社會組 綜合報導)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推動合校,近日決定校名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兩校預計於9月18日分別召開校務會議表決,如果後續順利,最快明年8月就能掛牌。
陽明大學的規模、師生人數雖然較少,但以生醫領域見長,是許多大專爭取的合併對象。中央社報導,去年(2018)陽明大學校務會議決議,優先和交通大學討論合校。
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表示,陽明專攻醫學、重視人文,交大專攻電子、重視科技,兩校的合併既是醫學與電子的結合,也是科技與人文的結合。目前兩校的QS世界大學排名落在200到300名區間,合併後有望提升到150名。
陽明和交大預計在9月18日各自召開校務會議,表決合校計畫書,如果順利通過,將送教育部審查,後續將再展開合校後的首任校長遴選程序,最快明年8月1日正式掛牌。
陽明大學今天和媒體交流,校長郭旭崧談及合校案討論中,清華大學、交通大學都積極爭取,最後選擇交大的原因之一,在於清大較難更改校名。相對之下,交大因歷史淵源,在中國已有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校,合校將陽明校名放在交大前,有前例可循。
國立陽明大學暨國立交通大學合校工作委員會,日前決議兩校合併後的中文校名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簡稱陽明交大,而非網路曾經盛傳的「陽交大」。郭旭崧今天和媒體閒聊時幽默地說,「陽交」是身體的一個穴位名稱,也沒有什麼不雅的意思。
至於英文校名則為National Yang-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簡稱YMCT)。
根據陽明大學新聞稿,國立陽明大學和國立交通大學合校工作委員會,已完成合校計畫書,預計9月送交兩校校務會議表決,通過後即可送交教育部審核。
在初期學術單位不變動前提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將有1200餘位教師、1萬8000餘名學生隸屬於19個學院,還有6個新設研究中心、1個附設醫院,分布於9個校區。
陽明大學今(30)日表示,合校計畫書經教育部核定通過後,兩校將依校務會議通過之「第一任校長遴選委員會組織及運作辦法」啟動合校後第一任校長遴選,以確保新任校長得於正式合校首日上任。
新任校長須分別獲得兩校5分之2以上的專任教師同意,始能取得候選資格,同時21名遴選委員中納入2名學生代表,是國內頂尖大學校長遴選最多學生代表的制度設計,以落實師生共治原則。
此外,為使合校後校務運作順暢,合校後第一屆校務會議將朝單一會議運作,校務會議代表總人數以120人為原則,兩校區各自佔總人數2分之1,以揭櫫對等合一原則。除行政主管、教師與行政人員外,亦納入12名學生代表,共同參與決策校務運作。
兩校合校工作委員自今年(2019年)一月成立以來,迄今共召開8次會議完成合校計畫書,合校工作委員會除感謝各方建議,也沒有忘記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為台灣培育優秀人才,各自有其優良傳統的歷史背景,未來將持續聽取各方意見,在民主程序下完成後續工作。
合校工作委員會以視訊方式進行,迄今已召開8次會議完成合校計畫書(圖/陽明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