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英文新聞/社會組 台北報導)因各種原因而滯留中國的台灣人近年人數有逐漸攀升趨勢,根據海峽交流基金會最新資料,去(2018)年協處返台件數較前兩年增加兩倍,海基會因而呼籲,國人赴中尋求發展,應正確理解中國社會狀況及存在的風險。
海基會今(10)日公布資料顯示,2013年至2015年,每年協處滯中台灣人返台的案件大約10餘件,不過自2016年處理件數開始明顯增加,2016年有25件,2017年27件,到了2018年更大幅增加至48件,而今年至5月底也已經協處15件。
海基會表示,在中國發展事業及生活的台灣人,可能因積欠房租、重病住院或遭逮捕等各種原因,無法繼續留在中國,卻又無力自行返台,經過通報後,由海基會提供協助。
海基會指出,滯中台灣人協處返台案件日漸增多,顯示中國雖然充滿發展機遇,但也存在高度風險。國人赴中尋求發展,應正確理解中國政治、經濟及社會狀況,若面臨困難可向海基會諮詢求助。
海基會分析,滯中台灣人返台人數逐年增加,主要是早期赴中的台商或台幹,如今年事已高且健康情況不佳,又遇事業發展不順,且沒有足夠積蓄,以致淪落街頭。而隨著此類人數增加,中國地方政府社會救助的壓力跟著上升,據了解,不少中國地方政府自掏腰包購買機票協助送返,便是不希望滯中台灣人佔用中國的社會資源,也擔心衍生社會問題。
海基會表示,面對這些個案,除請託當地台商協會協助募款之外,海基會雖經費預算有限,亦協處大小事宜,出錢出力。而有部分滯中台灣人與台灣家屬的關係較為疏離,如遇台灣親人不願收留他們,海基會也會協助轉介至台灣社福體系安置。